美股在本周五的交易中遭遇重挫,纳斯达克指数暴跌逾3%,创下半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市场开始弥漫出一股不安的气息——或许,这场漫长的牛市正走向尾声。
传奇投资者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近日发出警告:市场可能还会迎来一波强劲上涨,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牛市的最后阶段。他认为,这一阶段的上涨往往集中、迅猛,而随之而来的将是急剧的反转。换言之,最丰厚的利润常常出现在最危险的时刻。
这种现象被华尔街称为“融涨”(melt-up)——当市场在狂热中最后冲顶,价格被非理性情绪推高,波动率飙升,风险急剧聚集。正如历史多次验证的那样,每一次投机周期的尾声,都是一场华丽而危险的盛宴。
如今的市场心态,正在重演这种剧本。老牌投资人莱昂·库珀曼(Leon Cooperman)引用巴菲特的警告指出,当“所有人都在赚钱”时,理性已经让位于贪婪。当前的上涨早已脱离了盈利和利率等基本面约束,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价格驱动与“害怕错过”(FOMO)心态。
彭博分析师西蒙·怀特(Simon White)则发现,市场正陷入“坏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怪圈——疲软的经济数据反而刺激股市上涨,因为投资者押注美联储将放松货币政策。这种反常逻辑在历史上几次重大市场顶部前都曾出现,成为危险的前兆。
在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正是“最后的狂欢”。
纵观历史,当前的市场环境与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保罗·都铎·琼斯指出,牛市的最后一年通常能带来最耀眼的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最剧烈的震荡与反转。
1999年的故事是互联网,2025年的故事则是人工智能。两者都讲述了“重塑世界”的宏大叙事,点燃了无数投资者的幻想。当年,思科的市盈率超过100倍;如今,AI 概念股的估值同样冲上云霄。逻辑相似——如果AI能改变一切,那么不参与似乎就是错失未来。
这种集体叙事让市场愈发危险。丰沛的流动性、庞大的财政赤字与各国央行的宽松政策,为股市提供了充足燃料;但正是这些因素,也让市场的结构变得极度脆弱。当几乎所有资产类别——从美股到黄金、比特币——都齐创历史新高且高度相关时,一次逆转就可能引发全局震荡。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巴菲特指标”——即市场总市值与GDP之比。该指标目前已突破200%,远超历史高点,显示股市估值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当市场完全由“讲故事”驱动时,风险的根源往往已经埋下。
投资大师鲍勃·法瑞尔(Bob Farrell)曾言:“当所有专家和预测都一致时,别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当前市场几乎一边倒地看涨,形成了危险的共识泡沫。一旦出现意外利空,反应可能远超想象。
怀特的研究提醒我们,这种“坏消息也能刺激上涨”的逻辑往往持续数月,直到市场彻底耗尽信心与流动性。而在过去二十年中,这一机制确实曾短暂出现在牛市中期,但如今不同的是——AI 投资的泡沫化、创纪录的估值水平以及泛滥的投机情绪,使得这一切更像是终曲的前奏,而非中场的休息。
纵观全局,这或许正是牛市的“尾巴”阶段——最肥美,也最危险。资金仍在流入,故事依旧动听,但支撑市场的逻辑正在迅速消失。每一次狂欢都有它的代价,而当贪婪达到极致时,理性与恐惧往往会重新掌舵。
当下的市场或许还能冲高一程,但真正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