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版图重构:AI 代理、稳定币与支付巨头的新冷战

在过去短短一个月里,支付世界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

 

如果你没跟上这波浪潮,很可能错过了未来十年支付业最重要的转折点。

 

9 月 29 日,Stripe 与 OpenAI 联手,宣布 ChatGPT 用户可以直接在聊天窗口中完成购物支付,不再需要跳转网页。次日,Visa 推出稳定币预充值试点,让银行机构可以使用 USDC 和 EURC 进行跨境结算。再隔一天,Stripe 再度出手,发布开放平台「Open Issuance」,允许任何企业发行自有稳定币。

 

10 月 9 日,又传出 Mastercard 与 Coinbase 正在竞购稳定币基础设施公司 BVNK,报价高达 15 至 25 亿美元——而就在去年底,这家公司的估值还不到 8 亿美元。

 

这一连串事件,标志着全球支付格局的重心,正在从传统清算系统转向 AI 与链上金融的融合前线。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 Visa、Mastercard、Google、Stripe 等巨头几乎在同一时间窗口内集体“异动”——集中押注稳定币与 AI 支付。

 

这种同步行动在支付史上极为罕见,它预示的可能不是短期创新,而是一场系统级的范式更替。

 

一、协议之争:谁来为 AI 代理立法

 

AI 代理(Agent)开始替代人类发起支付的那一刻,支付世界的根基被撼动了。

 

传统体系的前提是:人类亲自点击“支付”按钮。但当决策者变成算法、模型与代理,整个授权、责任与追溯体系必须被重写。

 

Stripe 与 OpenAI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Shared Payment Tokens」(SPT)。

 

这种支付原语允许 AI 代用户发起交易,却无法接触真实账户信息。每个 Token 都被限定在特定商家与限额范围内——既能确保交易自动执行,又最大限度保护隐私与安全。

 

这项机制让 ChatGPT 能在对话中完成购物,目前已支持 Etsy 商品,未来还将扩展至 Shopify 商家,包括 Glossier、Vuori、Spanx、SKIMS 等知名品牌。

 

Google 则走了一条更制度化的路线。它发布「AP2 协议」,提出三类数字凭证:Intent Mandate(意图授权)、Cart Mandate(购物授权)与 Payment Mandate(支付执行)。

 

这套体系像是一部“AI 支付宪法”,每一步授权都可验证、可追溯。Google 还强调,AP2 是一个开放标准,是 A2A 与 Model Context Protocol 的扩展,不属于任何公司——这是对生态治理权的战略布局。

 

Mastercard 的“Agent Pay”路线更偏务实与兼容。它并不强调创新性,而是注重适配性。通过与 Stripe、Google、以及蚂蚁国际的 Antom 合作,确保其网络能接入各类主流 AI 支付标准,保持系统中立与全球互通性。

 

三种体系、三种逻辑、同一目标——为 AI 商业世界制定新的行为准则。

 

Stripe 先做场景,Google 先立标准,Mastercard 确保接入。

 

而历史一次次证明:谁掌握标准,谁便掌握未来。

 

二、稳定币之战:金融基础设施的“水电煤”

 

稳定币的交易量已经超过 Visa 与 Mastercard 的总和,这意味着:

 

它不再是加密世界的“玩具”,而是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底层能源。

 

AI 代理需要的是一种实时结算、低成本、可编程、跨境无障碍的货币形式。

 

传统银行电汇可能要花数日,跨境还得经过多层机构;而稳定币在几秒内即可完成全球结算。

 

对于 AI 来说,这几乎是“原生的金融语言”。

 

Visa 的应对是“吸收而非抗拒”。其稳定币预充值计划允许银行用 USDC、EURC 为 Visa Direct 账户充值,让稳定币正式进入传统清算网络内部。Visa 产品主管 Mark Nelsen 坦言:“重建全球支付底层不现实,把稳定币技术融合进现有流程,是更可行的方向。”

 

Stripe 则直接重塑格局。Open Issuance 平台不仅让企业可发行稳定币,还能分享储备金收益。

 

过去 Circle、Tether 独享利差,如今 Stripe 打破垄断,让企业共赢——这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铸币权”逻辑。

 

Stripe 总裁 William Gaybrick 预言:“监管明确后,企业稳定币将成潮水般出现,数量可能超过上百种。”

 

该平台支持 Ethereum、Solana,以及 Stripe 自研的 Tempo 链,意在打造跨链、多中心的支付底座。

 

与此同时,Mastercard 与 Coinbase 竞购 BVNK 的新闻让市场沸腾。

 

这家公司成立于 2021 年,专注于稳定币与法币的转换清算,持有多地金融牌照,交易量超过 200 亿美元。

 

短短十个月,其估值翻了三倍。Visa、花旗均以投资方式参与角逐。

 

BVNK 的地位,犹如“稳定币时代的清算所”——连接法币与加密世界的枢纽。

 

谁掌握它,谁就掌握了新旧金融系统之间的关键桥梁。

 

对 Mastercard 来说,收购 BVNK 能在最短时间内补齐链上结算能力;

 

对 Coinbase 来说,这是从交易所迈向支付帝国的关键跳板。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争夺折射出市场正在重新定价金融基础设施的价值——在 AI 支付时代,清算权与货币发行权的边界正在模糊。

 

三、流量入口的重构:AI 平台正在吞噬电商

 

如果说协议是“法律”、稳定币是“能源”,那么流量入口就是“领土”。

 

谁能让用户在自己的 AI 平台上完成购物,谁就握住了未来商业的命脉。

 

ChatGPT 的即时结账功能堪称标志性事件。

 

用户可以直接在聊天中购买 Etsy 商品,Stripe 提供支付底座,OpenAI 掌控流量入口——一个“对话即交易”的新商业形态正在诞生。

 

未来,更多 Shopify 商家将接入 ChatGPT Commerce。Sam Altman 直言:“这是 AI 商业的起点。”

 

Google 的 AI Mode 购物界面也在加速上线,将整合价格跟踪、比较与下单等功能,最终通过 Google Pay 完成结算。

 

Perplexity 则推出 “Buy with Pro”,与 PayPal 合作,让聊天即支付成为主流功能,并通过 Firmly.ai 提供给中小商家后台工具。

 

BCG 10 月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美国零售网站来自 AI 浏览器与聊天服务的流量同比暴增 4700%。

 

这些用户的停留时间更长、转化率更高——他们进入网站时,往往已处于“决策后期”。

 

Adobe 数据同样表明:超过一半的消费者预计将在 2025 年底前通过 AI 助手购物。

 

换句话说:

 

AI 平台正在成为新的“入口互联网”。

 

消费者从搜索引擎进入电商的路径,正在被 ChatGPT、Google AI Mode 等对话界面所取代。

 

品牌苦心经营十年的官网与客户关系,正面临被算法重新接管的命运。

 

四、权力重组:AI 支付时代的商业秩序

 

过去一个月的事件,看似分散,实则在三条战线上汇聚成同一趋势:

 

1. 协议层: Stripe 的 SPT、Google 的 AP2、Mastercard 的 Agent Pay,共同在争夺“AI 支付法则”的定义权。

 

2. 基础设施层: Visa 的稳定币整合、Stripe 的发行平台、以及 BVNK 的争夺,决定谁掌握新的清算网络。

 

3. 应用层: ChatGPT、Google、Perplexity 等平台的 AI 购物入口,则在重新划分消费者与品牌的边界。

 

这是一场关于“商业权力再分配”的全球战役。

 

支付的逻辑从“人到品牌”,变为“代理到算法”;

 

货币的逻辑从“中心清算”,变为“链上同步”;

 

流量的逻辑从“网站入口”,变为“AI 窗口”。

 

每一次支付革命,都是权力结构的重写。

 

在这场新的支付冷战中,赢家不一定是技术最强的公司,而是最先理解规则变迁的玩家。

 

而那些仍认为 AI 与稳定币只是“概念热潮”的企业,可能会在下一次系统更新时被彻底排除在生态之外。

 

正如 BVNK 估值三倍增长所揭示的那样——市场已经开始用新的方式计算未来。

 

过去一个月发生的,不是创新的起点,而是加速的序章。

 

监管已在成形,技术已臻成熟,市场已发出信号。

 

接下来,将是一场关于执行力、速度与全球影响力的较量。

 

新的支付秩序正在成形。

 

而那些还未意识到自己位置已被改写的企业,将在未来数年里,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