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 创始人 Jesse Pollak 最近在推特上连续发声,公开批评某些中心化交易所(CEX)收取高额上币费,有的项目甚至需支付其代币总供应量的2%至9%。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业内普遍认为,Jesse 的矛头指向了东方交易所的典型做法,如 BN Alpha 上的某些策略。
表面上看,这场争议似乎关乎上币费的高低,但深层原因远超成本问题。上币费在逻辑上确实有其合理性:交易所提供流量、品牌曝光和退出通道,做市商提供流动性支持,项目方支付费用,本质上是商业交易,符合市场逻辑。
Jesse 担忧的核心并非这几个百分点,而是整套东方交易所构建的生态哲学和操作机制。BN Alpha 的上币逻辑不仅搭建了展示项目的台子,还通过积分和 Airdrop 激励让用户部分承担做市风险,同时允许项目方在合约上线后通过做空对冲快速退出。这套组合拳表面上看似赋能了小型项目,刺激了短期热度,但实际上制造了“短期变现优先于长期建设”的激励陷阱。
在 BN Alpha 的体系下,一些小项目通过拉盘、刷 Alpha 积分、开 Perpetual 做空,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最大化收益。这种机制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将快速退出置于生态长期建设之上,让交易所的策略直接主导了项目发展方向。这正是 Jesse 的焦虑所在:如果交易所能够批量制造“快速退出”的机会,链上生态建设的价值发现路径可能被彻底取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Coinbase 和 Base 的上币策略。Jesse 一直强调“permissionless on-chain listings”,倡导项目在链上冷启动,通过 Base DEX 和社区工具建立真实用户基础与持有者群体,再通过 CEX 进行分发。他希望项目方从一开始就扎根链上,通过长期建设而非交易所流量实现价值增值。这条路径不仅强调项目的长期价值,也推动了链上生态基础设施的完善。
然而,BN Alpha 的模式让这些努力面临冲击:如果项目方可以在短短数周内通过交易所获取流动性和退出机会,那么为什么还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在链上培养社区、构建用户基础?这种模式实际上弱化了链上生态的稀缺性和价值沉淀。对于 Base 和 Coinbase 来说,原本通过链上创新获得的注意力和流量红利,也可能在无许可上币机制下被外部平台“瓜分”。
从本质上讲,这不是一场关于上币费是否合理的道德审判,而是一场东西方交易所生态哲学的生死对决。东方交易所通过快速上币和短期收益的机制塑造市场节奏,强调流量和退出效率;而西方平台则注重链上冷启动、社区建设和长期价值沉淀。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交易所商业模式的不同,也反映了整个加密行业在价值发现和生态建设理念上的根本分歧。
Jesse 的炮轰,表面上指向高额上币费,但本质上是对行业价值观的焦虑和警示。他提醒市场,若链上创新的价值发现路径被交易所批量生产线替代,那么长期生态建设和真实用户基础可能面临边缘化风险。对于整个加密行业而言,这场争论不仅关乎个别项目的上币策略,更关乎加密生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追求短期流量与快速退出,还是坚持长期建设与社区价值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