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De 循环贷引发的币圈系统性崩盘

虽然此次市场暴跌的直接导火索是特朗普的加税声明,但其灾难性的破坏力实际上源于加密市场自身的高杠杆结构和内生金融体系。高收益稳定币 USDe、围绕其构建的递归循环借贷策略,以及它在做市商和机构交易中被广泛用作保证金的现实,共同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且脆弱的风险节点。当 USDe 出现价格脱锚时,这个节点瞬间触发了链上 DeFi 协议清算,并迅速传导至中心化交易所,引发大规模去杠杆化浪潮。

 

这次事件的触发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累积的市场投机、杠杆放大和抵押品结构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加税声明成为初始火花,而市场早已积累了大量隐患。交易者普遍采取高杠杆策略,试图在波动中抄底,USDe 提供的超高年化收益率吸引了大量资本,进一步加剧了系统性脆弱性。市场本身就像一个装满潜在杠杆的火药桶,只等一丝触发信号。

 

USDe 本身是一种由 Ethena Labs 推出的合成美元理财凭证,其市值在崩盘前已达到约 140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稳定币。与传统美元储备稳定币不同,它依赖“Delta 中性对冲”策略维持价格稳定,即持有 ETH 现货多头并在衍生品交易所做空等值永续合约。其基础 APY 高达 12% 至 15%,主要来源于衍生品资金费率。而当投资者采用递归循环借贷策略时,这一收益可以进一步放大至 18% 至 24%。循环借贷通过质押、借贷、兑换、再质押等多轮操作,将初始资本撬动多倍头寸,从表面上看似提高资本效率,但在宏观层面上却构建了极度脆弱的杠杆金字塔。仅需轻微价格下跌,整个体系就可能触发连锁清算。

 

这种循环借贷模式的核心风险在于流动性错配和抵押品幻觉。尽管协议显示有巨额抵押品,但真正未经重复质押的初始资本仅占少部分。当市场恐慌时,所有参与者试图同时平仓,他们都在争相将巨量 USDe 转换为有限的“真实”稳定币,这直接导致 USDe 场内价格暴跌。价格下跌又反过来触发抵押品清算,形成多米诺效应。

 

持仓大户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为了避免出售资产而丧失市场敞口或触发税务问题,将山寨币作为抵押品,通过中心化或去中心化平台借出稳定币,再投入 USDe 循环借贷策略,从而形成双层杠杆。一旦抵押品价值下滑,LTV 比率逼近清算阈值,他们不得不拆解循环借贷头寸以满足追加保证金要求,导致交易所内 USDe 出现巨额卖压。在流动性相对有限的交易对中,这股集中卖压瞬间压垮价格,使 USDe 在多个平台严重脱锚,跌至 0.62 至 0.65 美元。

 

USDe 脱锚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是双重的。首先,它使循环借贷抵押品价值瞬间缩水,引发借贷协议内部自动清算,几分钟内系统从高收益运行崩溃为强制抛售。其次,对于未能追加保证金的大户,平台开始清算其最初质押的山寨币现货,加剧市场的价格螺旋下跌。这一过程揭示了跨市场、跨协议的风险传导路径:宏观冲击通过借贷平台传导至稳定币和现货市场,再反噬整个生态系统。

 

做市商在此事件中同样暴露出系统性脆弱性。为追求资本效率,他们通常采用统一账户或全仓保证金模式,将账户内所有资产作为衍生品头寸的抵押。当其做市的山寨币价格暴跌时,有效杠杆率被动抬高,原本安全的头寸瞬间变为高风险。一旦账户总价值低于维持保证金,清算引擎会自动启动,不仅清算价值大跌的资产,还会平掉账户中其他流动性资产,如做市库存的 BNSOL 和 WBETH,形成连锁清算。与此同时,做市商自动化交易系统撤出市场流动性,取消买单以降低风险,这进一步造成市场流动性真空,使山寨币闪崩现象加剧。清算机器人在触发阈值后加速抛售抵押品,则像在火药桶上浇油,将市场踩踏效应无限放大。

 

整个事件呈现出清晰的因果链:宏观冲击引发市场避险 → USDe 循环借贷头寸平仓 → USDe 脱锚 → 链上借贷清算 → 做市商抵押品暴跌与被动杠杆飙升 → 做市商统一账户被清算 → 做市商撤出流动性 → 山寨币现货市场崩盘。10 月 11 日的市场崩盘是一个教科书式案例,展示了复杂金融工具在追求极致资本效率时如何将隐藏风险引入整个市场。DeFi 与 CeFi 之间界限的模糊,使风险传导路径复杂而不可预测。局部失败可能迅速演变为系统性危机。

 

这次崩盘提醒我们,在加密世界中,高收益往往伴随最高、最隐蔽的风险。理解机制背后的逻辑、尊重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方能在波动与杠杆交织的市场中存活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