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剿”到“共建” SEC的半年人事变动释放何种信号?
2025年上半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经历了剧烈的组织震荡:三位主席更替、多个核心高管调换、超500人集体离职,以及多个关键监管部门的重构。这一系列人事与制度动作,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整顿”,更像是一场政策意图清晰、步调迅速的系统性重构。
它不仅重写了SEC的治理机制,也开启了美国加密监管的新阶段。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一个更温和、更理性的“新SEC”,真的来了吗?
从强硬到适配 三位主席见证监管转弯
半年内,SEC主席职务三度更换,直接折射出美国政府对加密产业态度的剧烈转变:
- Gary Gensler(拜登时期):以“执法优先”为治理方针,期间主导了对Ripple、Coinbase、Kraken等加密巨头的重罚,是Crypto圈眼中的“高压代表”。
- Mark T. Uyeda(代理):在任时间虽短,但迅速落实了特朗普政府的亲加密政策,包括设立“加密货币特别工作组”、废除饱受诟病的SAB 121会计准则,并主张恢复市场透明度与监管合理边界。
- Paul Atkins(现任):长期加密友好,担任过多家加密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自2017年起便深度参与Token治理研究。他的任命被视为华盛顿首次任命“Crypto原生背景”的SEC掌门人。
Atkins不仅持有Anchorage、Securitize等加密资产,还在上任后明确表示:“SEC不该继续将加密货币视作威胁,而应将其视为美国金融体系长期演化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监管话语不再集中在“合规打压”,而转向“制度嵌入”。
核心人事结构重构 建制派“清退” 加密派“上位”
比起主席的更迭,SEC内的深层人员调整更能说明机构走向:
- 执法部原主任 Gurbir Grewal 离职,其任内推行“加密高压”路线,是Coinbase等案件的主要推手;其离任象征“惩罚导向”路线的阶段性终结。
- 接任者 Sanjay Wadhwa 被广泛视为“务实主义者”,上任两月内撤销对Coinbase、Uniswap、Kraken等公司的系列诉讼,释放“回归协商”的信号。
- 投资管理部新任负责人 Brian T. Daly,曾在国际律所深度参与加密基金、DAO设立等事务,主张“规则应服务创新,而非遏制之”。
- 市场与交易监管部门新任总监 Jamie Selway,曾在区块链公司担任全球市场负责人,是少数具有DeFi产品理解背景的金融学者。
此外,SEC还通过“自愿买断计划”裁撤了超500人,占比10%,为“新秩序”扫清建制旧人,为新政策路线腾出治理空间。
部门架构重塑 “监管模型”转型启动
在制度层面,SEC也对监管模型进行重新定义:
- 解散原“加密资产与网络部门”,改设“网络与新兴技术单位”(CETU),职能不再局限于“查处”,而是“风险评估+政策拟定+行业协商”的三重职责。
- 强化跨机构合作,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货币监理署(OCC)建立联合政策审议机制,解决监管重叠与“夹缝管辖”问题。
- 积极推进对代币化证券、PoS质押机制、稳定币托管路径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标准制定,为加密基础设施制度化提供路径。
2025年5月30日,SEC首次发布《关于权益证明网络质押活动的政策说明》,明确三类质押行为不构成证券发行。这一政策突破了Gensler时期对PoS机制“默认证券化”的僵化逻辑,显著降低DeFi生态法律不确定性。
从围墙到通路 稳定币和ETF受益首当其冲
“新SEC”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稳定币与加密ETF两大赛道:
- 在政策支持与监管明晰下,稳定币发行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空间。Circle、Paxos等企业快速向合规靠拢,USDC正成为合规链上支付的首选。
- 加密ETF审批节奏显著提速。6月初,SEC同时向多家拟发行Solana现货ETF的公司发出“快速审批”通知,要求7日内补全材料,30日内给出反馈。
业内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迎来“加密资产资本市场化”的加速期,监管对接合规型加密资产已不再是“例外”,而是“主线”。
Crypto监管进入“新范式”阶段?
那么,SEC变了吗?或者说,它会成为Crypto的朋友吗?
答案是:SEC并没有“变”,它只是完成了自我定位的更新。
从2021年的全面围剿,到2023年的攻守平衡,再到2025年的“制度内化”,美国加密监管正经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
1. 执法优先阶段:以打压非法发行与交易为主,强调安全边界;
2. 政策清晰阶段:明确技术活动与证券活动的区分,界定“非证券”边界;
3. 制度共建阶段:不再一味判别是否合法,而是提供合规路径,让项目“能走进来”。
SEC的本质并不是“敌人”或“朋友”,而是一个权力与秩序的调节者。Crypto行业能否走向主流,靠的不是敌对或逃避,而是用制度嵌入完成边界协商。
写在最后:监管转身的时间差,是行业参与者的最大机遇
2025年的SEC变动,正是美国金融治理“接纳加密”的制度信号灯。它意味着:
- 技术不再是原罪,但必须有治理模型匹配;
- 创新不再等于逃避监管,而是需要与规则共生;
- 加密不再只是边缘试验场,而是可以进入主流金融秩序的基建模型。
而当前这一过渡期,正是最关键的结构性红利窗口——在法律尚未彻底定型之际,在市场还未完全定价之前,理解监管脉络、布局合规资产,或许才是这一轮“真正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