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上链”再起:现实资产映射进入新阶段
2025年,加密市场迎来代币化证券(Tokenized Securities)的新一轮热潮,特别是在美股资产的链上重构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
代表性事件来自美国知名零佣金券商 Robinhood。其近期与 Bitstamp 合作,在以太坊二层网络 Arbitrum 上推出了覆盖 200 多只美股及 ETF 的链上版本。这一布局标志着主流券商正式进军代币化股票市场,为传统证券资产的链上发行与流通探索出新路径。
Robinhood 此次代币化股票产品面向欧洲用户开放,用户完成 KYC 后即可在 30 个国家和地区交易股票代币,代币与实股按 1:1 锚定,支持 24 小时、每周五天的持续交易,并具备分红能力,尽管暂不具备投票权。未来,该产品有望迁移至 Robinhood 自研的 L2 网络,实现更深度的技术控制与合规整合。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后续还计划推出包括 SpaceX 与 OpenAI 在内的私募股权代币化资产,进一步将非流动性优质资产引入链上,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新的参与渠道。
多方竞逐:CEX、DeFi 与新兴平台的竞合格局
Robinhood 不是唯一的参与者。近年来,多个平台正竞相探索代币化股票这一新兴赛道,覆盖加密原生项目、传统金融机构与跨界创新公司。
Backed Finance 是另一家活跃的代币化股票发行商,目前已推出超 60 只股票代币,包括 Meta、特斯拉、亚马逊、苹果、微软、麦当劳等。其产品通过以太坊与 Solana 网络发行,支持 1:1 实股锚定与现金赎回,并可与 DeFi 协议联动。其合作平台包括 Kraken、Bybit 等中心化交易所,也正向钱包用户开放链上使用场景。
Gemini 则与 Dinari 合作,于 2025年6月上线 MicroStrategy 的代币化股票 MSTR,同样部署在 Arbitrum 网络,并采用“按需代币化”机制,支持零碎股份交易。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对接真实资产托管,并赋予用户类证券化权益。
Coinbase 也不甘落后。据悉,其正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申请牌照,希望获得代币化股票发行与交易许可。其初期产品规划与 Robinhood 类似,目标是以更低成本、更快结算速度挑战现有券商格局。目前,相关部署链尚未披露。
这些参与者的策略虽各异,但共同点在于:都试图借助区块链技术,在证券发行与流通领域实现效率优化、交易时间延展、成本结构再造,并推动跨境投资体验的转型升级。
从失败中突围:代币化证券经历的三个阶段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路径,代币化美股并非首次兴起。
早在 2017 年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概念萌芽阶段,就有部分项目尝试将股票、债券、基金权益等上链;到 2020 年的 DeFi Summer,FTX 与币安等平台也相继推出“合成股票”交易服务。然而,这些模式或因监管压力(如 Binance 停止提供股票代币交易),或因流动性匮乏(如 Mirror、Synthetix 的合成资产),未能形成真正可持续的市场体系。
相比之下,2025 年的新一轮代币化尝试出现了多个质变:
- 底层资产更具真实性:不同于算法合成,当前代币化股票多由监管下托管机构发行与背书。
- 交易基础设施更成熟:Arbitrum、Solana 等高性能 L2 网络与流动性聚合器提供良好承载。
- 合规体系更明确:MiCA 等法规为欧洲市场的代币化股票发行与销售提供清晰路径。
- 用户体验逐步优化:零佣金、24/5 交易、链上转账等功能贴近年轻一代用户需求。
这种兼顾“链上透明性”与“现实合规性”的产品形态,正在逐步取代早期 CEX 模拟资产或 DeFi 合成标的的做法,有望成为代币化证券的新标准。
市场潜力:Tokenized Securities 能走多远?
根据波士顿咨询(BCG)与新加坡代币化平台 ADDX 联合发布的预测,至 2030 年,全球 RWA(Real World Assets)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6 万亿美元,证券类资产占比最大,预计将超过 60%。在所有 RWA 类别中,股票与 ETF 是最具普适性的资产门类。
推动这一趋势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维度:
1. 市场结构优化:区块链引入可编程清算与无中介交易模型,降低成本与对手风险。
2. 交易效率提升:24 小时交易窗口打破传统交易时间限制,资金调度更灵活。
3. 资产普惠性增强:小额、零碎投资实现可能性,全球散户参与门槛降低。
4. 链上组合性提升:代币化股票可被纳入 DeFi 协议,用于借贷、抵押与收益策略。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
- 如何在全球不同监管体系下实现合法流通?
- 代币持有者是否真正具备投票权、索偿权等股东权利?
- 代币与实股的清算链路是否透明且可验证?
- 如何有效防止“假托管”、“伪锚定”等风险事件?
这些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答案,仍需行业与监管协同探索。
结语:从技术演进到制度重构的桥梁
代币化美股的再度崛起,不只是一次产品升级或交易体验迭代,更可能是金融制度底层的一次重构尝试。
如果说中心化交易所时期的“股票代币”仍偏向交易体验模拟,那么2025年以 Robinhood 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代币化股票,则具备更强的金融产品属性与制度兼容性。它连接着链上与链下、散户与机构、创新与合规,也许正是这种双向锚定的能力,使其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资本市场演进中的关键桥梁。
无论最终是否“重建一个链上纽交所”,代币化证券所推动的,是传统金融资产的结构再定义。而在这场变革中,谁能在技术、合规、用户信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谁就可能定义下一代链上证券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