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历史根基、技术脉络与未来金融体系的重塑

稳定币不是突然出现的“新事物”,而是植根于货币演化深处、技术催化之下的再造尝试。在新经济学家智库于6月29日举办的“稳定币的未来”闭门研讨会上,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系统分析了稳定币的历史渊源、驱动逻辑与未来路径。他指出,稳定币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在人类货币演化的连续脉络中自然生长,是数字经济崛起和金融结构嬗变的产物。

 

一、稳定币的历史逻辑:从金本位到加密锚定

 

朱嘉明以历史分期的视角将稳定币发展分为“古典稳定币”和“现代稳定币”两个阶段:

 

1. 古典稳定币:财富锚定的货币体系

 

这一阶段从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建立前后开始,核心逻辑是财富锚定。金本位制度便是典型例子——货币的价值由黄金等贵金属支撑,形成稳定的货币信用。

 

例如,美国在1913年联邦储备体系建立前实行的金银复本位制度,就是以贵金属为核心资产,构建稳定价值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进一步确立了“美元锚黄金、他币锚美元”的全球汇率结构,美国通过美元的“稳定币角色”将其金融影响力扩展至全球。

 

2. 现代稳定币:技术驱动的价值锚定

 

2008年比特币问世后,稳定币进入现代阶段。特别是2013至2014年起,伴随加密货币市场的扩张,出现了一批锚定现实资产(如美元)的稳定币,如USDT、USDC等。这些币种以技术手段(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资产背书、发行流通,极大拓宽了其应用场景。

 

朱嘉明指出,现代稳定币的本质是数字世界与现实金融世界的“接口资产”,具有低交易成本、高流动性、可编程性等独特优势。

 

他进一步将现代稳定币分为两类:

 

- 低风险型:资产抵押型稳定币,例如USDT、USDC,由法币储备支持,市场接受度高;

 

- 高风险型:算法稳定币,如已崩盘的TerraUSD(UST),试图通过智能合约与市场机制稳定币值,但波动性与系统性风险显著。

 

二、稳定币的诞生机制:市场需求而非政府主导

 

稳定币不是政策发明,而是市场的自然衍生。朱嘉明强调:“稳定币不是央行计划的结果,而是加密货币生态内部需求推动的副产品。”这一点至关重要。

 

2009年比特币面世时价值仅0.0008美元,到2025年稳定在10万美元左右,这一资产的惊人增值促使其持有者寻求稳定的兑换工具。于是,稳定币应运而生——作为连接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与现实法币体系的桥梁。

 

稳定币满足以下三个核心需求:

 

- 提供价值计量单位;

 

- 承担价值储存功能;

 

- 支撑链上支付与跨境结算。

 

从这个角度看,稳定币的功能接近于“加密世界的银行账户”,是加密经济自我完善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稳定币的金融意义:技术创新与货币理论的冲击波

 

稳定币的出现不仅是支付技术的演进,更对主流货币理论构成了深刻挑战。朱嘉明认为,其最大的理论突破在于两个层面:

 

1. 稳定币的“内生性”

 

传统理论往往视货币为外生变量,即政府或央行强加给市场的中介工具。而稳定币则是市场“内生”产生的金融工具,是加密经济自我生成的内在需求,是经济自组织系统下的自然演化。

 

2. 稳定币的“非中性性”

 

主流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仅是中性媒介,不影响资源配置。但稳定币作为一种新金融力量,改变了交易结构、资产配置方式和市场进入门槛,具有实质性经济效应。

 

由此可见,稳定币不仅改变了支付方式,更重塑了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这一转变,将迫使金融理论界重新审视诸如“货币中性”“货币内外生性”等核心命题,推动货币制度范式的根本性重构。

 

四、美国的战略构想:“三位一体”的平行货币体系

 

朱嘉明指出,美国在稳定币战略上展现出系统性设计思路,构建一个以加密货币、稳定币与传统金融并行的“三位一体”体系:

 

1. 比特币合法化为“战略性资产”:虽非法定货币,却获得法律保护和投资认可。

 

2. 推进稳定币立法创新:如《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天才法案”)在2025年签署。

 

3. 建立数字资产监管新范式:例如《2025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CLARITY法案)明确监管权限,推动法币体系与数字资产融合。

 

在此结构中,稳定币成为美元生态的一种数字延伸——一种由民间推动、科技强化、政府监管的“美元分支”。它并未削弱美元,而是拓宽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场景应用与软实力覆盖。

 

五、中国的应对路径:以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与稳定币互补共生

 

在应对稳定币挑战方面,朱嘉明认为中国可从三方面着手:

 

- 战略层面:平衡金融安全与创新,加快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货币战略体系;

 

- 政策层面:在数字人民币基础上探讨“人民币稳定币”可能性,开展沙盘测试;

 

- 国际层面:关注美国、欧盟等数字货币政策动态,增强应对灵活性与制度韧性。

 

他特别指出,数字人民币(CBDC)由国家主导,强调政策传导与监管强化;而稳定币由市场驱动,服务于跨境支付、金融普惠等灵活需求。两者既可竞争,更可协同,是未来货币结构多元化的体现。

 

六、稳定币的社会意义:构建全球金融的“底层通道”

 

朱嘉明特别强调稳定币在普惠金融中的革命性潜力。Tether公司CEO Paolo Ardoino介绍的非洲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 利用太阳能亭服务无电村庄;

 

- 提供低门槛的订阅支付服务;

 

- 到2030年预计覆盖1.2亿人口。

 

这正是稳定币连接科技与金融服务的典型案例,为“无账户人口”提供参与全球经济的机会。

 

朱嘉明指出:“稳定币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是社会创新。它正在以数字化方式补全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

 

七、未来图景:稳定币与全球金融生态的重构

 

朱嘉明在最后指出,稳定币正处于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它的演进既是货币制度数百年来的必然延续,也是全球金融范式转型的战略支点。

 

稳定币的未来,不在于取代传统货币,而在于构建一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包容性更强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其终极目标是在技术中立、制度透明、市场主导、监管有序的框架下,建立一个适应数字时代的全球价值交换与储值体系。

 

结语:

 

稳定币既是旧制度的回响,也是新秩序的先声。它融合了金融技术、货币理论、市场需求与地缘政治多重因素,构成一场深层而系统的金融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理解其逻辑、承认其力量、参与其建构,将是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不可回避的战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