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在新经济学家智库主办的闭门研讨会“稳定币的未来”上,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就稳定币的历史演进、市场逻辑、制度影响以及全球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稳定币不仅是技术与金融创新的产物,更是货币制度深层结构变革的催化剂,是连接传统货币体系与未来数字金融架构的重要桥梁。
一、稳定币并非新生事物,而是货币历史的延续与技术重构
朱嘉明提出,从历史维度观察,稳定币的理念早在现代加密技术出现之前便已存在。他将稳定币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古典稳定币”与“现代稳定币”。
- 古典稳定币时期:锚定财富的制度原型
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历史上的货币往往以贵金属或其他资产为锚,其稳定性依赖于背后实物价值的支持。例如,美国在1913年联邦储备体系建立前实行金银复本位,美元本质上是对黄金和白银的“稳定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则确立了美元锚定黄金、他国货币锚定美元的“双挂钩”架构,从而构建出全球性的货币稳定机制。
- 现代稳定币时期:加密资产孕育的新范式
2008年比特币问世引发加密资产革命,并催生出稳定币作为数字经济中的“价值锚”。从2013年起,USDT、USDC等锚定美元的数字资产开始成为主流,用于稳定币交易、支付和跨境清算。
朱嘉明强调,稳定币并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实验,而是金融与技术融合演进的必然阶段。它既继承了货币锚定资产的传统,又通过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去中心化和可编程的形态更新。
二、从比特币出发:稳定币与加密资产之间的共生逻辑
稳定币的崛起与比特币的价格跃升密不可分。朱嘉明指出,比特币从2009年几乎毫无价值到2025年稳定在10万美元以上,其背后是全球对新型资产类别的不断认同。这种资产的快速扩张促使市场需要一种稳定媒介,将其与法定货币世界连接起来。
因此,稳定币最初是为满足加密货币生态的交易与流动性需求而诞生的“中介工具”,并非政府设计的产物。
- 抵押型稳定币(如USDT、USDC)依赖现实资产储备,成为最主要形式;
- 算法型稳定币(如TerraUSD)依赖复杂的机制调控币值,但也面临更高风险。
朱嘉明认为,稳定币对现有货币体系的挑战,不在于其本身具有颠覆意图,而在于它起源于市场的真实需求,回应的是跨境交易、资产配置、去中心支付等问题的解决需要。
三、稳定币挑战传统货币理论的两个核心假设
在理论层面,稳定币对现代货币理论构成两大挑战:
1. 货币的“内生性”
稳定币不是外部注入经济体系的变量,而是技术、市场、用户行为共同催生的结果,是数字经济内部的制度安排。这意味着它不只是被动适应金融系统,而具有塑造新型金融生态的能力。
2. 货币的“非中性性”
稳定币并非单纯的交换媒介,它的兴起改变了金融权力格局、资源配置逻辑与全球资金流动路径。其影响远超过传统货币政策所能调控的范畴,表现出深层的制度重构能力。
这些特性使稳定币不仅成为数字资产体系的中介工具,也在悄然重塑整个经济的金融基础。
四、美国战略:三位一体的平行货币体系正在形成
朱嘉明认为,美国已构建起以“比特币合法化、稳定币创新、监管法制化”为支柱的平行货币体系,构成对美联储主导体系的战略补充。
- 比特币被视为“数字黄金”,在不承认其法币地位的前提下被纳入国家资产结构。
- 稳定币立法化步伐加快:如《天才法案》和《CLARITY法案》,确立了稳定币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框架。
- 稳定币间接支持美债市场:稳定币发行者可将储备金投资美债,从而获得“隐性利息”,形成美元影响力的新路径。
这套体系不仅保障了美元主导地位的延续,还为美国在数字货币竞争中提供战略支点。
五、中国应对之策:人民币数字化与稳定币的协调并进
面对美国加快数字金融布局,朱嘉明指出中国应从三方面强化自身策略:
1. 金融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加快建立适应性更强的数字货币监管框架,在保障系统稳定的同时,为市场创新预留空间。
2. 人民币稳定币与CBDC的并存机制
数字人民币(e-CNY)由国家发行,强调主权控制;而市场主导的人民币稳定币可补充灵活性、拓展跨境结算与加密场景应用。
3. 深入研究国际政策动向
借鉴美国、欧盟的立法经验,推动人民币在全球加密生态中的战略布局,逐步确立人民币稳定币的国际使用标准。
朱嘉明特别指出,技术路径可以快速复制,但制度与生态构建才是难点所在,香港近期发布的《稳定币条例》正是在制度建设上的前沿探索,值得全国范围内关注与跟进。
六、稳定币与普惠金融的连接:技术驱动下的全球金融赋能
朱嘉明认为,稳定币真正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普惠金融。
Tether在非洲部署的太阳能自助服务亭正是这一逻辑的实践例证:通过每月3 USDT的订阅服务,已经为超过50万人提供基础支付、电力与金融接入服务。预计到2030年,该服务将覆盖1.2亿非洲人口。
这类模式突破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地域和制度壁垒,为长期被金融系统排除在外的群体提供参与经济的渠道,也昭示了稳定币背后技术的社会价值。
结语:稳定币是一场货币制度的深层重构
朱嘉明总结指出,稳定币的未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
- 继承了历史货币的稳定性诉求;
- 回应了数字时代的支付与价值尺度需求;
- 撬动了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基础;
- 延展了货币作为社会工具的普惠功能。
从货币史的角度看,稳定币不只是数字金融的一种工具,而可能是继金属货币、纸币与法币之后,迈向“算法货币”的新阶段。它既不会终结现有体系,也不会简单取代央行货币,而是将作为“数字时代的连接器”,推动全球金融生态向更开放、高效与公平的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