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热潮席卷香港 金管局出手降温难平市场狂热

稳定币的全球竞赛正进入新的加速度阶段,而香港市场也即将迎来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刻。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将正式生效。这一举措,尽管在加密行业中未必引起像美国“天才法案”那样的震撼效应,但却在资本市场掀起了罕见波澜:一批与稳定币概念有关的港股企业暴涨翻番,甚至走出10倍行情,投资者与企业共同沉醉于这场看似无限风光的“合规热潮”。

 

但在这片“热土”上,香港监管者显然并未失去冷静。就在条例生效前夕,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总裁余伟文亲自撰文,试图为这场炽热的市场情绪降温。他在《行稳致远的稳定币》一文中指出,当前市场对稳定币的理解已逐渐偏离技术与金融实务的本质,陷入了概念化、泡沫化的躁动当中。

 

事实上,这场热潮并非无迹可寻。早在今年5月21日,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之际,美国的稳定币立法仍在参议院搁浅。香港的“抢跑”引发了市场极大关注,尤其在股市领域,其影响力迅速放大。条例内容上,包括强制牌照制度、100%储备支持、2500万港元实缴资本、反洗钱和客户尽职调查等要求,与国际主流规范基本一致。但在市场预期层面,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反差。

 

一方面,加密圈普遍对香港的稳定币立法持悲观看法,认为这不过是对美元稳定币格局的边缘补充,很难在实质层面对行业格局产生结构性影响;另一方面,传统金融和港股投资者却将其视为重大利好,相关概念股集体起飞。国泰君安国际在6月获批虚拟资产证券交易牌照后,股价暴涨近两倍;金涌投资与AnchorX签署合作备忘录次日上涨逾500%;中国三三传媒宣布筹备稳定币牌照后,股价一度拉升73%,年内涨幅超过14倍。

 

这种现象级的市场反应,很快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余伟文明确指出,当前稳定币市场的投资情绪已经脱离基本面,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繁荣。他同时强调,金管局在初期仅计划批出“个位数”的稳定币牌照,并会严格审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技术能力、实际应用场景和完善的金融风控机制。

 

不仅如此,金管局也有意引入初筛机制。据财新报道,此次牌照发放将采取“邀请制”,并非所有申请人都可自由提交材料,而需通过金管局与意向申请方的“预沟通”后,方可获得正式申请表格。这种筛选机制背后,透露出监管层强烈的“控温”意图:既要确保市场不会被炒作牵着走,也要在合规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首批稳定币牌照的有力竞争者,很可能来自此前参与金管局“稳定币沙盒测试”的机构。京东旗下币链科技、圆币创新科技,以及渣打牵头的联合体等,均在沙盒项目中获得实践经验和合规磨合。尽管金管局反复强调沙盒入选不等于直接获牌,但这些“种子选手”的技术基础与风控能力,显然比多数新晋申请者更有胜算。

 

稳定币市场的热潮之所以如此迅猛,一方面是因为其背后孕育着万亿级别的金融基础设施重构机会,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美国方面的推波助澜。随着特朗普签署“天才法案”,美国稳定币合规明确,推动Circle等龙头公司估值与股价不断创新高。美国市场的这种乐观情绪对香港构成了情绪上的传导,甚至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人民币离岸稳定币可行性的辩论。

 

国家金融智库、地方政府与大型券商近年来频繁发声,认为应当在香港进行人民币稳定币试点,为今后向自贸区扩展铺路。此前Web3在香港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通道不畅”,而若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能在香港成型,其对金融体系的深远影响将不仅限于数字资产领域,甚至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新抓手。

 

与此同时,围绕稳定币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从稳定币发行人到交易平台、再到托管银行,各类角色正在抢占高地。部分互联网公司如第四范式、宜搜科技等甚至借此宣布大规模配股融资,争夺资本风口。OSL集团更是宣布配售超过1亿股,融资近24亿港元,力图借助稳定币叙事完成转型。

 

然而,这场狂欢中也不乏“泡沫成分”。香港稳定币条例虽已落地,但其真正的制度效果尚需时间检验。从当前来看,稳定币牌照的申请门槛高、持续运营成本大(年合规成本可能高达百万港元),若无实际商业模式支撑,仅为博资本溢价而上阵,很可能得不偿失。更不排除部分企业在“蹭热点”之后被市场淘汰,打回原型。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的港股稳定币概念股虽然走势惊艳,但在真正牌照落地、业务启动前,仍需保持警惕。热炒之下,稳健前行者终将脱颖而出,而仅为追逐风口者,则可能在这场合规与监管的“试金石”中,暴露其短板。

 

结语: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正式生效,不仅是合规政策的一次推进,更是市场情绪与监管逻辑的一次碰撞。在这场既现实又充满想象的“稳定币叙事”中,谁能真正穿越狂热、走向稳健,将决定下一阶段的赢家。而资本市场的短期炒作之外,更需要冷静、理性与耐心——这是香港稳定币真正走向“行稳致远”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