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双轨格局:全球趋势与中国路径

近年来,数字货币的全球热度持续上升,特别是进入2025年后,稳定币已迅速从加密资产圈的边缘议题跃升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话题。以美国总统特朗普7月19日正式签署的《国家稳定币创新与监管法案》(GENIUS Act)为代表,稳定币监管进入“政策落地”阶段。与此同时,香港金管局也于7月29日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2025年8月起实施的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

 

在这一系列政策信号释放后,稳定币的全球商业化布局显著提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推进则面临放缓甚至重新评估的局面。本文将围绕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关系、国际发展态势、监管挑战及中国的战略路径进行深入剖析。

 

一、两种数字货币形态的根本差异与互补关系

 

在数字货币领域,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常常被并列提及,但两者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1. 发行主体与信用基础不同

 

- 央行数字货币(CBDC)由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发行,其信用基础源于国家主权和财政体系,具有法偿效力。

 

- 稳定币则多由私营企业或去中心化组织发行,依托于1:1锚定的外部资产(如美元、港币或黄金)来维持币值稳定,信用基础来源于储备资产的透明度及托管机构的公信力。

 

2. 技术架构与监管思维不同

 

- CBDC通常采用中心化的双层运营体系,由央行控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强调对交易的可控性与合规性。

 

- 稳定币则运行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平台上,以智能合约、抵押机制或算法进行价格调控,更注重交易效率和全球流动性。

 

3. 应用场景定位差异明显

 

- CBDC更侧重本币零售支付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强调民生支付、政务缴费、财政补贴精准投放等功能。

 

- 稳定币则被广泛用于跨境支付、DeFi、Web3应用和加密交易撮合,成为新兴金融生态的关键基础设施。

 

尽管两者存在本质性差异,但在支付媒介、技术形态、点对点交易能力和编程属性等方面又高度相似。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两者将长期共存并互为补充,而非此消彼长。

 

二、全球趋势:稳定币走向制度化 央行数字货币进入反思期

 

稳定币加速“出圈”,成为全球金融战略工具

 

以《天才法案》的签署为标志,美国在稳定币监管方面走在全球前列。该法案明确了稳定币发行、托管、透明度披露等关键制度框架,为美元稳定币的合法化和国际推广扫清政策障碍。与此同时,美国国会还审议通过了《反央行数字货币监控国家法案》,对美联储直接发行零售型CBDC设限,释放出更倾向由市场力量推动数字资产体系演进的信号。

 

这种“支持私营稳定币、限制央行数字货币”的政策组合,实质是美国将美元稳定币作为数字时代维护货币霸权的链上延伸,试图以稳定币作为数字美元的轻量化版本,在全球构建以美元为核心的加密金融新秩序。

 

香港也在此背景下抢占先机,逐步建立稳定币发牌制度与托管标准,为包括锚定人民币在内的稳定币发行与交易提供制度土壤。韩国、新加坡、瑞士等地同样加快立法节奏,力图在Web3基础设施建设上赢得先发优势。

 

多国对CBDC热情降温,开始重新审视其战略意义

 

与稳定币炙手可热的境遇相对,部分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进已现摇摆。例如英国央行近期公开表示对数字英镑的前景产生怀疑,行长安德鲁·贝利更倾向于推动银行代币化存款,而非继续推进CBDC项目。

 

尽管如此,全球大部分国家仍在探索CBDC。国际清算银行(BIS)2024年的数据表明,已有134个国家开展CBDC项目,100个处于试点或原型阶段,13个G20国家正在进行实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超过三分之二的央行计划在近几年内推出零售型CBDC。

 

这表明,尽管质疑声有所增加,全球范围内对CBDC的系统性探索仍具战略意义,尤其在数字主权、支付安全与跨境清算等领域仍具独特价值。

 

三、监管挑战与金融风险的全球博弈

 

无论是CBDC还是稳定币,其背后的监管问题都不容忽视:

 

对CBDC而言:

 

- 如何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同时满足反洗钱(AML)与反恐融资(CFT)要求,构建一套“可控匿名”的合规机制;

 

- 如何防止“央行存款替代”效应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冲击;

 

- 跨境支付中的货币主权协调问题。

 

对稳定币而言:

 

- 非国家发行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和跨境资本流动失控;

 

- 储备资产不透明或托管管理不善可能引发兑付危机;

 

- 去中心化机制可能被洗钱、逃税、恐怖主义融资等行为滥用。

 

因此,无论哪种数字货币形态,其真正大规模推广的前提,都是监管体系的健全与技术治理机制的完善。

 

四、中国的选择:数字人民币推进与人民币稳定币并行互补

 

中国在CBDC领域的探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数字人民币(e-CNY)已在十余个城市和多个跨境支付场景中试点运行,并在多边项目如mBridge“货币桥”中取得突破。

 

然而,面对稳定币全球布局加快,特别是美元稳定币的国际扩张,中国是否需要发展人民币稳定币?

 

当前的主流观点倾向于“境内CBDC+离岸稳定币”的双轨策略,形成内外协同、彼此借鉴的发展格局:

 

1. 内地应继续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

 

- 聚焦零售支付和公共服务场景;

 

- 推动数字人民币与金融基础设施融合;

 

- 强化与跨境多边支付系统的对接,如与东盟、中亚国家合作。

 

2. 香港应探索人民币稳定币机制

 

- 利用其国际金融中心与自由资本流动优势;

 

- 试点以人民币计价的合规稳定币,为“一带一路”跨境贸易提供数字清算新工具;

 

- 不直接干扰内地的货币政策与跨境资本控制,形成“虚拟自贸区”。

 

京东集团、社科院、中国金融学会等多位专家均表达了对人民币稳定币的支持,认为这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技术路径,也是对抗美元稳定币冲击的必要手段。

 

五、展望未来:协同发展与制度创新是关键

 

未来几年,稳定币与CBDC将逐步构建出数字货币生态体系的“两极”,并在以下三个方向形成融合与竞争:

 

1. 监管协同:央行将逐步吸收稳定币的技术与运营优势,推动“CBDC+稳定币”一体化监管框架。

 

2. 跨境清算:两种形态将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竞争与互补,共同挑战SWIFT等传统清算网络。

 

3. 货币政策工具:稳定币可能在未来参与货币市场操作,而CBDC则可直接作为央行调控货币的精确工具。

 

在数字金融加速全球化、地缘博弈日趋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坚持“央地协同、法币优先、监管先行、路径渐进”的战略方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货币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