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一股全新的资本浪潮正在华尔街和加密圈之间涌动——“币股联动”。
这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是一次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世界的深度试探。
从纳斯达克的交易大厅,到加密货币的链上地址,资金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织流动。
一、币股联动的崛起
所谓“币股联动”,就是让加密货币(币)与股票(股)在资本操作上形成共振。
这股风最早由比特币“现货型巨鲸”——MicroStrategy(现已更名为 Strategy,代码 MSTR)引爆。
该公司持续将营收与融资所得投入比特币,截至目前持有 64.98 万枚 BTC,按市值计算超过 760 亿美元,占全球比特币总量的 3.09%。
在 2024 年 11 月的交易高峰期,MSTR 日成交额甚至达到 400-500 亿美元,短暂超越英伟达与特斯拉——尽管市值只是它们的零头。
到了 2025 年,“以太坊派”的双巨头登场,让币股联动的格局出现变化:
- BitMine(BMNR):持有 83.3133 万枚 ETH,背后是华尔街资深操盘手 Tom Lee。
- SharpLink Gaming(SBET):持有 52.1939 万枚 ETH,核心人物是以太坊联合创始人、MetaMask 母公司创始人 Joseph Lubin。
自此,币股联动从单一的 BTC 玩法,拓展到了 ETH、SOL、BNB、XRP 等多链资产。美股、港股,甚至 A 股,都出现了借壳、募资、公告拉盘等“联动”案例。
对于空壳上市公司,这是一场资本复活术:挂上Crypto标签、发布收购或买币计划、股价暴涨、再融资、再买币……形成资金飞轮。
对于加密项目方,这是一次身份洗白、套现与品牌升级的通道,有人甚至用上市公司的股票直接换取现金流。
但每一次飞轮的旋转,都伴随着风险——潮水退去时,裸泳者总会被市场无情揭示。
二、常见的币股联动模式
币股联动的玩法并非单一,而是形成了几种主要模式:
1. 自有资金/募资直接买币
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或通过定增融资买入 BTC、ETH 等主流加密资产,用财报披露持币数量,带动股价与市场情绪。
2. 加密项目方借壳上市
项目方收购空壳上市公司控股权,直接进入证券市场体系,身份“转正”,资本运作渠道瞬间升级。
3. 切入加密生态业务
从比特币挖矿到稳定币发行、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加密支付等,逐步扩展至链上应用。
4. 纯概念炒作
无实质业务,仅靠新闻、公告、社交媒体情绪推升股价,这类公司往往风险极高。
三、加密项目为何热衷绑定上市公司?
- 身份与合规化:从灰色或半灰色的链上运营,转型为监管认可的上市公司管理层。
- 流动性与融资能力:证券市场的募资速度、规模与灵活度远超加密原生市场。
- 品牌与背书:纳斯达克敲钟、港交所挂牌,这些象征在资本与媒体中自带光环。
- 跨市场影响力:股市的投资者可能并不熟悉区块链,但会被市值与故事吸引,从而间接为加密市场引入增量资金。
四、风险与挑战
1. 市值陷阱
增发与股本稀释是常规操作,很多散户只看名义市值,却忽略完全摊薄后的真实规模。
2. 业绩脆弱
多数币股公司缺乏持续盈利模式,业务收入与利润高度依赖加密资产价格。
3. 高杠杆效应
币价与股价波动互相放大,情绪退潮时容易出现“双杀”。
4. 死亡螺旋
如 ETH 跌 → 融资盘平仓 → 币价再跌 → 投资者信心崩塌,最终导致公司与项目同时陷入困境。
五、未来趋势
- 更多币种进入
从 BTC、ETH 向 XRP、DOGE、TRX、TON、SUI、LTC、FET 等扩展。
- 美股为主战场
港股在亚洲项目方中有吸引力,但国际资本依然聚焦美股。
- 监管迟早跟进
当前属于监管真空,等到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必然会触发政策收紧。
- 优胜劣汰
最终能穿越牛熊的,可能只有少数资产配置稳健、治理结构清晰的公司。
结语
币股联动,本质上是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的双向奔赴。
它让加密资产获得了传统资本的流动性、合法性与全球曝光度,也让资本市场多了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叙事题材。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片充满机遇与陷阱的海域——既要懂链上逻辑,也要熟悉华尔街规则。
在这个风口起飞很容易,但要安全着陆,或许才是最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