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链崛起 Circle与Visa的支付格局之争

稳定币的诞生,是对加密货币固有波动性的回应。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各大公链视作“血液”,在交易、DeFi及支付体系中维系着区块链的正常运转。然而,随着监管环境逐渐明朗,稳定币开始获得华盛顿的官方认可,而传统公链却仍在摸索适合自身的合规路径。这一变化让稳定币从区块链的附属角色走向独立运行的可能性,催生了所谓的“稳定链”浪潮。

 

GENIUS法案的通过为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红利,而主要发行方的野心也在显现:不再只是依附其他公链,而是寻求运行自己的Layer 1基础链。如果这些计划成功,将重塑区块链支付生态,甚至可能淘汰部分现有玩家。

 

虽然在比特币诞生的15年前后,人们并未设想稳定币会成为行业关键,但现实证明它们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比特币、以太坊、Solana以及XRP等资产,因价格波动过大,无法替代美元作为支付媒介。稳定币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既运行在公有链上,又能保持与锚定资产(通常是美元)1:1的价值稳定。自2017年以来,稳定币市值从不足100万美元迅速增长至2710亿美元,跨越以太坊、Tron等多条公链,成为现货交易、DeFi市场以及支付的重要流动性引擎。其中,泰达币(USDT)市值约为1648.5亿美元,USD Coin(USDC)市值约为652.2亿美元。

 

然而,发行方不满足于仅仅“搭乘其他公链”。Tether团队已经投资多条专注稳定币的区块链,而支付巨头Stripe也在研发自有链。Circle Financial在周二宣布Arc计划,推出专为支付设计的自有Layer 1公链。这标志着稳定币正从附属角色迈向自主基础设施的新时代。

 

当前,稳定币总供应量2710亿美元,仅占全球M2货币供应量的约1.2%。美国财政部长Scott Bessent预测,如果支付和技术基础设施完善,稳定币市值可能在本世纪末增长至3.7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稳定币不仅是加密资产,更可能成为未来数字支付的重要支撑。

 

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指出,目前现有区块链无法满足现代支付体系需求:“我们正处于稳定币被主流金融接纳的关键转折点,但真正能够支撑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交易的区块链基础设施仍未出现。”这也解释了Arc的推出及其高标准设计要求:专业验证者、全新共识机制、可配置隐私以及无须使用波动性代币支付交易费用的机制,旨在满足监管合规和企业级支付需求。

 

尽管如此,要让Arc或类似公链成功,它们必须从现有公链和支付巨头手中争夺市场份额。以太坊作为第二大区块链,虽然市值高达5637亿美元,但其交易吞吐量有限,每秒约20笔,手续费在高峰期可能剧烈波动。对于高频低额支付,以太坊并不适合,但它在高价值、低频率的机构支付和锁仓场景仍具优势。

 

二层网络Base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交易费用可低至几美分,并与以太坊共享经济安全性。但其高度中心化仍令人担忧。例如,Base排序器的单点故障曾导致网络停摆33分钟,显示L2网络在可靠性上仍存在不足。

 

Tron作为USDT的主要承载链,其低成本优势在新兴市场受青睐,但实际交易费用仍高于预期。发送一笔USDT平均费用高达4.83美元,而TRX原生代币仅需0.39美元,这意味着新兴稳定链仍有机会挑战Tron的市场地位。分析师指出,Arc及类似稳定链有充足资本推动自身基础设施,目标是控制支付轨道,而不仅仅是发行代币,对Tron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传统支付巨头,如Visa,稳定链的挑战同样显著。Visa每年在C2B和B2B支付上处理资金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而摩根大通在资金流动和结算上的总额也超过10万亿美元。即便Circle能争取到Visa仅10%的交易量,其市场潜力也十分可观。目前,Circle已完成2.25亿美元的USDC结算交易,但相较于整体支付市场仍属小规模。

 

Circle的战略采取“合作与竞争并行”。在收入结构上,USDC抵押资产的储备收益占主要份额,而订阅和服务收入仍有限。随着利率波动和政策变化,这一模式面临挑战,因此Arc的推出显得尤为关键。Arc不仅提供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支付,还支持监管合规和隐私可控,试图成为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基础链,挑战传统金融和现有公链的双重格局。

 

综合来看,随着稳定币政策红利的兑现与技术基础设施的成熟,新兴稳定链正加速崛起。它们不仅对现有公链构成挑战,更可能重新定义数字支付生态,引发Circle与Visa等巨头之间的“支付霸权之争”。未来几年,稳定币和稳定链的发展,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