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国银行业联盟(其中包括银行政策研究所BPI等多家重量级机构)向国会提交了一封措辞强烈的紧急信函,直指《GENIUS法案》存在严重监管漏洞。银行业警告,如果漏洞得不到弥补,多达6.6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可能会流向稳定币市场——这个数字接近美国GDP的三分之一。
在银行看来,这不只是存款外流的危机,更是一场关乎未来金融格局的生死较量。稳定币的迅速扩张,让传统金融与新兴数字资产之间的紧张关系被彻底引爆。
法案的监管漏洞与稳定币的收益灰色地带
2025年7月18日,特朗普签署《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Act),意在为支付稳定币建立联邦监管框架。法案要求稳定币必须1:1储备,禁止算法稳定币,并明确其不属于证券或商品。但在“收益分配”这一核心问题上,法案留下了模糊空间:
- 稳定币发行方不能直接给持币者支付利息或收益;
- 但法案没有禁止加密交易所或关联企业通过其他形式给用户分发收益。
这就导致了一个监管“后门”——像Coinbase这样的交易所,能在合法框架下为USDC持有者提供年化2%-5%的奖励,而发行方本身则声称“未直接支付收益”,从而完全规避了监管禁令。
银行业认为,这种“关联套利”行为等于让稳定币绕过了金融监管的核心限制,而这正是存款外流风险的源头。
稳定币的现实扩张与潜在威胁
支持银行业警告的人强调,稳定币的渗透力正在急剧提升。2025年上半年,全球商家加密支付中有57.08%使用稳定币,USDT和USDC合计占比超95%。在跨境支付、电商结算、移民汇款等领域,稳定币已成为低成本、快速结算的替代方案。
在非洲等新兴市场,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仅在肯尼亚,2025年稳定币交易量就增长了43%,被广泛用于跨境贸易和工资发放,传统银行的地位正在被稳步侵蚀。
尽管目前2887亿美元的稳定币市值相比美国22.1万亿美元的M2货币供应量仍然微不足道,但美国财政部预计,到2028年这个数字可能突破2万亿美元。银行担心,一旦监管继续“放水”,资金会像温水煮青蛙般缓慢但不可逆地从银行账户流向加密平台。
银行业的末日场景与存款外流危机
BPI的信函里引用了美国财政部的数据,警告若监管漏洞持续存在,多达6.6万亿美元的存款或将逃离传统银行体系。其影响可能包括:
1. 信贷收缩:银行依靠存款发放贷款,存款减少会削弱其信贷创造能力;
2. 融资成本上升:贷款利率可能被迫提高,家庭和企业融资压力加大;
3. 系统性风险累积:经济下行时,储户可能加速将资金转移到收益更高的稳定币账户,进一步动摇银行业稳定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目前银行活期账户的平均年化利率只有0.5%,而Coinbase上USDC的收益率达到3.5%。对储户而言,选择哪一边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平衡困境
面对银行业的压力,监管者与加密行业的立场却并不一致:
- 银行联盟:主张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稳定币收益,认为这是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唯一办法;
- 加密行业:呼吁“精准监管”,只限制滥用行为,不应阻碍金融创新。
一些专家提出折中方案,例如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对关联方收益活动承担连带责任,或设定收益率上限以避免恶性竞争。美联储理事Christopher Waller在2025年2月的演讲中直言:“稳定币本身不是威胁,监管套利才是。”
美国财政部也在8月19日宣布,将就GENIUS法案的执行细则征求公众意见,特别关注数字身份验证、链上透明度等技术在防范金融犯罪中的作用。
未来几年将决定金融格局走向
GENIUS法案最早将在2027年或更早实施,留给银行、监管机构和加密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 如果漏洞被堵住,稳定币收益渠道将被切断,传统银行的存款安全或许能暂时稳住,但创新活力可能被扼杀,市场会流向离岸平台;
- 如果维持现状,银行业可能被迫加速数字化,甚至提升存款利率与稳定币竞争,从而推动金融行业的自我进化。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稳定币都已成为连接加密经济与传统金融的桥梁。它们的崛起迫使监管者、银行和科技企业在创新与稳定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数字金融的新时代序幕
美国银行业的这场“防御战”本质上是传统金融在数字化浪潮前的一次本能反应。6.6万亿美元的警告数字也许被夸大,但它揭示了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 金融基础设施正在重构,
- 货币形态正在数字化,
- 监管模式必须升级。
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银行或加密企业,而是那些能适应技术变革、理解稳定币和数字资产逻辑的人。GENIUS法案的博弈只是序幕,真正的金融新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