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最激进的表达并非是一份高谈阔论的宣言,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去阐述复杂的情感与思考。今天,我想尝试这样做,聊聊我心中关于如何让加密行业真正实现十倍甚至百倍增长的思考。这个故事将穿越艺术、金融与技术的交汇,从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到 Hyperliquid 的链上应用,再到巴基斯坦的一首歌曲,这一切都与加密行业的文化与资本紧密相关。
加密行业面临的风险之一,是它可能被过度金融化,成为一个交易导向的生态系统,而无法真正孕育出下一代具有持续用户价值的产品。未来的 Web3 应用,若只依赖交易驱动,很可能永远停留在早期阶段。用户的核心需求远超交易本身,他们渴望表达、社交与认同。就像互联网世界只有约 1% 的人会真正发帖一样,未来的加密世界也只有极少数用户会在原生应用里进行交易。加密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和表达的媒介,而创业者若想推动行业规模化,必须兼顾两者。
米开朗基罗在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的经历令人深思。那是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米开朗基罗起初并不愿接手。他热爱大理石雕塑,而非湿壁画,但由于债务和教皇的委托,他被迫承担起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1508 至 1512 年间,他耗费四年心血完成了天顶画,即便心中充满抗拒,还在诗中自嘲:“我的绘画已经死去,我来错了地方——我不是画家。”这位自认为“不是画家”的人,却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化与历史。
米开朗基罗的成功离不开美第奇家族的支持。这个家族是15世纪欧洲最显赫的银行世家,他们是文艺复兴的金融推动者,是那个时代的“资本教父”。历史上无数被忽视的艺术家可能比他更善于捕捉人类情感,但没有资本的背书,他们的作品往往湮没无闻。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也如此,我们的“西斯廷教堂”是 X、Instagram 或 Substack,而新的“美第奇家族”可能是马斯克或大型科技公司,他们用资本和算法建造现代文化的殿堂。九秒钟的视频和 meme 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乐高积木,资本的注入仍然是文化放大的关键杠杆。
科技改变了文化表达的方式,也改变了创业者叙事和行业文化的演化。在加密世界,最初强调的激进去中心化理念逐渐被经济模型和金融逻辑所替代。我们不再仅仅说“银行是邪恶的”,而是研究他们如何分发数字资产;不再强调技术本身,而是关注用户如何参与生态。每一次技术演进,都会对文化留下印记,影响表达和行为方式。
从洞穴壁画到古登堡印刷机,人类一直在寻求表达。印刷术让思想传播不再依赖口耳相传,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媒介基础。随着媒介变化,社会思想也随之变迁。18世纪,阅读从公共活动变成个人体验,思想传播的路径发生根本转变。广播和电视进一步塑造了文化,依赖大众同时收视,内容趋向安全与普适,而互联网则打破了这种局限,使创作者能够触达全球利基受众。哈利波特、Jay-Z 或 Dr. Dre 的成功,不仅源于创作本身,更依赖资本与技术的放大。YouTube、Kindle、Apple Music 等平台让文化全球化,受众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提升了经济效益。
然而,技术与资本并非总是推动文化向善。AI 与算法推荐时代带来了集中化风险,人们容易陷入信息回声室,传统叙事被短暂的内容和即时满足取代。社交媒体的内容快速消亡,如今的故事被压缩为短视频和多巴胺刺激,这种趋势在加密世界中同样可见。用户关注的不是长期价值,而是即时收益与短期表现,许多项目的文化内涵被投机行为稀释。
加密世界的发展路径与媒体演化类似。从最初的密码朋克理念,到 ICO 和 DAO 的文化浪潮,再到如今以交易和资产价格为核心的市场行为,行业文化逐渐被经济逻辑重塑。量化交易者与空投农民的分化,凸显了用户行为的多样性,但也让文化焦点转向了投机。ETF 热潮和 Meme 币复兴让市场逐渐认识到,价格波动本身也能成为表达媒介。
在此背景下,能真正扩展的产品往往抓住了用户的日常行为和社交互动。Layer3、Pudgy Penguins 等项目证明,加密产品可以超越投机,通过声誉工具、社交网络和零售合作,形成可持续的用户基础。真正的加密文化,是表达、交易与社区的结合,是用户愿意反复参与的体验,而非单纯的金融操作。
文化是共享故事的集合,是赋予生活意义的情感连接。无论是巴基斯坦的歌曲、Instagram 上的甜品食谱,还是家族祈祷的教堂,这些情感联系远超金钱本身。苹果产品的细节体现了设计者的情感与理念,让用户愿意年复一年地持续购买。Web3 产品如果想在规模上成功,也必须创造类似的情感黏性,而不仅仅依赖投机交易。
加密行业的未来价值,在于可验证性与所有权。它不仅让人们自由地表达和交易资产,还为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社交与文化机制。迷因币和数字资产的流行,本质上是人类表达自我、共享故事的货币化表现。在未来,99%的用户可能不会主动交易,但他们仍会通过文化、社交和参与形成价值。注意力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而真正成功的产品,既能吸引注意力,又能维系用户情感和行为。
早期观察显示,基于预测市场的社交网络和链上音乐流媒体平台正在探索新的经济模式。交易与注意力的结合,使创作者获得更多收益,同时吸引用户持续参与。Hyperliquid、Jupiter 等应用则体现了现代资本推动文化扩张的力量,它们是加密时代的“美第奇银行”,为新文化的产生提供资金和工具。但无论资本如何集中,真正的增长仍依赖用户愿意一再回来的产品设计,而非单纯的下注行为。
文化是共享的故事,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它让产品超越了功能本身,创造归属感与价值感。加密行业要实现真正规模化,必须在交易、文化和表达之间找到平衡,让用户在非交易核心场景中仍然感到有意义。只有当技术、资本与文化协同运作时,Web3 的产品才能跨越鸿沟,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