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作加密营销革命的“InfoFi”,如今已经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光环。我们从一个没有人承认收取推广费用的“隐性合作”时代,走向了项目方公开激励的“透明合作”时代,而现在,市场似乎再次回到了原点——影响者们重新转向不公开的推广路径。
看似不断迭代的模式,却始终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是否真的找到了更优解?事实是,太多人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个套路。即便信息分析公司 Kaito 或其他竞争者不断优化算法,对于那些想通过写几句话快速变现的参与者而言,这仍然是最容易获取的利益渠道。所谓从“质量”转向“数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表象。毕竟,所谓的“质量”在这个行业里是否真正存在过,本身就充满争议。
真正发生转变的,是加密初创公司在增长和获取用户上的方式。
在加密行业,营销逻辑与传统互联网存在显著差异。一个项目要想获得增长,它最希望的代言人通常是那些拥有社区尊敬、良好品牌和庞大粉丝群的人。然而,这个行业的受众极为小众,营销与分发几乎融为一体。传统的市场推广手段往往在这里失效,因为“常规”的广告触达不了目标群体。不同于 Web2 的明星代言与商业投放,加密领域依赖的是少数匿名账户的信任。即便 FTX 曾经尝试用明星代言来破圈,但市场普遍尚未成熟到足以接受这种模式。
营销的核心其实是心理学中的“权威原则”。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名人、专家或被公认的意见领袖。在加密货币早期,所谓的 KOL 多是交易员,他们在加密推特上分享交易策略,积累粉丝后与交易所合作,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代言人。随着行业发展,DeFi、DePIN、人工智能和消费应用等垂直领域涌现,KOL 的概念也被扩展,初创公司开始依赖这些细分领域的“意见源头”来获取核心用户。
InfoFi 的出现一度改变了游戏规则。过去,KOL 的合作大多需要私下谈判,如今,通过 Kaito 等平台,任何人只要参与讨论、写下关键词,就可能获得奖励。听起来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平权机会,降低了进入门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所有人为了激励而发声,信息不再是源于真实的观点,而是被外部奖励驱动。这种模式将“营销”与“激励”混为一谈,导致内容质量下滑,数量激增。
很多公司将 Kaito 式的活动视为最后的自救手段,就像失败项目在绝境中尝试空投一样。若项目本身已经具备产品市场契合度和用户基础,那么外部激励可能成为锦上添花;但如果缺乏基本价值,这类活动往往加速其死亡。最终受损的往往是用户,他们在大量低质内容轰炸中失去信任,甚至将项目视为短期炒作工具。
一些成熟项目能够借助这种数量优势来扩大声量,但对于新项目而言,这种方式的不可持续性非常明显。激励机制的错位让所谓的“推广”变成了一种对社区注意力的掠夺,而不是培育。
于是,一种新的思路逐渐浮现:企业开始尝试将外部的影响者内化,直接赋予他们类似“社区领袖”的身份,以建立更深层的忠诚关系。这比一次性的合作更能形成长期绑定,让公司在加密推特上形成稳定而真实的声音。
纵观加密网红营销的发展,可以看到三种主要模式的轮换:最初的私下合作,其后的 Kaito 活动,以及如今逐渐流行的“社区领袖”模式。这三者并非互斥,而是可以结合使用。但前提是项目方必须认清自身的受众定位和最终目标,并合理利用内部创始人和团队的影响力,而不是盲目依赖外部流量。
现实是,营销并没有万能公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以质量为核心。如果一个项目希望在社区中建立真正的共识,那么外部激励只能是辅助,而不能成为驱动。正因如此,InfoFi 的概念逐渐失去了独立价值,它需要融入更大的增长战略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最终,营销的困局仍然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你究竟是追求数量,还是质量?在加密行业这样一个快速迭代、信息过载的市场中,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短期声量,而是能否赢得社区的长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