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化的破晓时刻 世界金融体系正在迎来深层重构

沉睡数千年的黄金,被视作人类亘古不变的信仰。战争、动荡与通胀面前,它始终是最后的价值庇护所。在文明的长河中,黄金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金融秩序的锚点。

 

然而,当世界黄金协会提出将在伦敦推出由实物黄金支持的数字代币时,历史的走向似乎出现了新的拐点。这一计划意在重塑黄金的交易、结算和抵押模式,为价值高达93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实物黄金交易中心注入全新活力。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实体资产通证化(RWA)的最大规模实验。

 

一枚数字黄金代币的出现,不只是金融产品的更迭,而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激烈碰撞。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趋势?通证化究竟是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还是一面需要谨慎推敲的镜子?

 

外滩大会的观察与启示

 

笔者在上海外滩大会上亲历了关于通证经济的深度讨论。会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经济学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通证化的未来轮廓。

 

一个共识逐渐清晰:通证化并非短期风口,而是一条值得长期探索的道路。但与此同时,它能否真正迎来破晓,取决于监管、金融与科技的三方协作,以及产业与实体经济之间能否建立健康的交互关系。

 

2025年成为关键的拐点。一方面,美国提出“Project Crypto”,首次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动通证化创新,并引导SEC与CFTC逐步表态;另一方面,中国香港在《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声明2.0》中明确鼓励RWA发展,并提供清晰的监管框架,试图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的全球枢纽。

 

这一系列政策推动,意味着通证化正逐渐从试验走向制度化舞台。香港的案例尤其具有启示意义,例如新能源充电桩资产的通证化落地,帮助相关企业提升融资效率,获得新的流动性,这也展示了通证化对实体产业的切实助力。

 

边界与红线

 

在外滩大会的“坦白局”中,不乏冷静的思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提醒,通证经济仍处早期阶段,尤其是实物资产通证化几乎才刚刚起步。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也强调,虽然Web3原生资产规模已超过3.8万亿美元,但与实体产业的互动深度有限。如果通证化只停留在虚拟世界的内循环,其价值空间将大打折扣。

 

更尖锐的问题来自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哪些资产真正适合通证化?哪些金融服务能够去中心化?如何在创新与制度设计之间防范系统性风险?这并非空洞的追问,而是通证化能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命题。

 

因此,通证经济既要强调“能否”,更要反思“应否”。效率与安全必须并重,否则看似前行的道路,可能暗藏系统性风险。

 

技术驱动与基础设施演进

 

除了监管与理念上的讨论,技术层面的突破同样引人关注。蚂蚁数科在会上宣布推出“智能代理合约(Agentic Contract)”,通过引入AI智能体,使合约能够进行环境感知、逻辑推理与动态决策。这意味着通证化资产的治理方式可能迎来新一轮升级。

 

这种演进,将智能合约从“被动执行”提升为“主动判断”,为未来通证化资产的合规性与灵活性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技术与制度的结合,或许才是通证化能否落地的真正关键。

 

全球格局与长远展望

 

从历史脉络看,通证化不过是人类追求交易效率的一次新尝试。从以物易物到货币信用,从纸币到互联网支付,每一次交易方式的演进,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区块链和通证化的出现,不过是这一逻辑的延续。

 

数据表明,RWA市场的增长速度惊人:从2022年的5亿美元,到2025年7月已达255亿美元,三年间增长超过五倍。私人信贷、美国国债和大宗商品,占据了绝大部分通证化资产的份额。这也印证了李扬所言:“早期发展必然以安全资产为主。”

 

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监管上普遍保持审慎。香港推行牌照制度和沙盒,新加坡清退不合规机构,欧洲MiCA框架提出严格要求。监管态度几乎一致:虚拟货币炒作必须画出红线,而实体资产通证化则值得积极鼓励。

 

更宏大的视角下,通证化与地缘政治、国际金融秩序紧密相关。正如李礼辉所言,数字资产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新的场景。Visa、汇丰、SWIFT等国际机构的积极试点,也说明通证化已不仅是理念,而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据安永预测,到2025年跨境支付市场规模将接近195万亿美元,其中区块链与AI驱动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核心。通证化有望成为破解全球支付效率瓶颈的重要抓手,也可能成为应对贸易霸权与金融垄断的新路径。

 

价值与风险的平衡

 

然而,任何技术浪潮都不是单向度的繁荣。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提醒我们:当监管缺位、制度滞后,金融自由化极易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最终殃及实体经济与社会稳定。

 

因此,通证化要想真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动力,而不是新的风险源,就必须在价值探索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监管机构、市场参与者与技术企业需要建立长期共治机制——既包容创新,又守住底线。

 

正如《道德经》所言:“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只有在动与静的平衡中,行业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结语

 

当未来的人们回望,2025年或许会被视为“黄金上链”的元年。通证化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但真正的考验不是推开这一扇门,而是能否在门后走出一条安全、稳健、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值得拥抱的时代,也是一个必须冷静思考的时代。唯有在热情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通证化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技术创新才能转化为人类社会持久的经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