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漏市场:跨境结算、加密货币与被瓶颈化的价值流动

加密货币能带来深刻变革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它挑战并绕开我称之为“沙漏市场”的结构——价值必须穿过一个狭窄的中介瓶颈,从一个信任层转移到另一个信任层。这样的结构并非偶然产生:它源于各类信任网络之间无法直接互认,于是资金流动被迫经由少数中介聚合与再分配,形成类似沙漏颈部的反竞争障碍。虽然这类现象在跨境场景中最为典型,但任何具备“多层信任分离 + 有用资产”条件的市场,都可能孕育沙漏形态。

 

什么是沙漏市场(直观示例:支付)

 

想象你走进超市,用一张“30天后付”的个人欠条去结账。超市不会接受,因为存在结算风险:即时拿走商品但承诺日后付款,超市无法确认你是否会履约。问题的核心是“账本互信”:谁认可谁的账本决定了支付是否能即时完成。

 

当你和超市都在同一家商业银行A开户时,结算变得简单——银行A的共享账本更新,双方都承认交易已结算。若两方在不同银行(A与B),银行间又不互信,则需要把信任上移到一个共同结算层,例如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在银行A与银行B之间记账来完成最终结算。

 

这套把信任“向上汇集”的方法在国内支付中行之有效,但放到跨境场景便出现根本性问题:没有一个可以被所有国家接受的“全球中央银行”。各国维护货币主权,不会把最终结算权交给其他国家或单一全球实体。于是跨境结算依赖于繁复的双边协议、代理银行体系和高成本的合规与抵押安排,结果只由极少数大型银行承担了绝大部分跨境清算工作——这就是沙漏的颈部。

 

沙漏市场的成本(一个大而真实的问题)

 

少数中介控制互操作性的后果很直观:成本高、速度慢、透明度低并且具备天然的反竞争性。例如,全球汇款市场规模近万亿美元,但平均费用约6%、到账通常需一天或更久,主要正是由这些结构性瓶颈造成。大量资金流动被挤压到那狭小的“通过口”,形成摩擦和寻租空间。

 

区块链与加密货币如何绕开瓶颈

 

区块链创建了一个无需中心化中介就能被参与者集体认可的共享账本:代币在链上以“谁掌握密钥谁为所有者”的方式流通,结算最终性由协议规则保障,而非单一银行或托管人。这意味着,若存在代表某种价值(如美元计价的稳定币)的链上代币,两个原本互不信任的当事人可以直接点对点完成价值转移,而无需借助昂贵的双边银行协议或代理银行网络。

 

因此,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能够实现极高的产品-市场契合度:它把传统上必须通过中介“堆叠信任”的流程改写为在共享账本上直接转移价值,从而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缩短到账时间。

 

不只跨境支付:哪里还能看到沙漏?

 

只要存在“多个信任层 + 有跨层效用的资产”,沙漏市场就可能出现。典型例子包括:

 

- 跨境证券与托管:股票和债券所有权在不同司法区通过经纪、托管、CSD(中央证券存管机构)等多层信任传递,跨境清算同样依赖少数大型中介与昂贵的对接协议,导致交易慢且成本高。区块链可以把证券的所有权以原生或代币化形式直接记录在共享账本上,从而削弱中介瓶颈。

 

- 外汇与货币兑换:全球外汇市场的结算依赖若干具备深度连通性的银行与专门结算系统(如CLS),形成互联但受限的网络。加密工具(例如基于链的兑换协议或稳定币对接)正在尝试绕开这些路径。

 

- 银团贷款、商品期货、碳排放交易:这些场景往往涉及多方对合约和交割条件的相互信任,若缺乏通用结算层,就容易被少数中介控制流动性与信息。

 

- 链内—链间桥、法币通道与稳定币互操作性:即便在加密领域,也存在“沙漏”:不同区块链之间、不同法币支持的稳定币之间,或法币与加密的通道,若依赖中心化网关或有限的流动性提供者,同样会产生瓶颈。

 

沙漏市场为何“自然形成”且难以被消除

 

沙漏并非只是因管理不善或技术落后而产生;它深植于政治主权、监管分割和市场的激励结构中。国家主权不可能轻易被放弃,监管碎片化与合规要求保持了本地结算层的独立性;同时,高昂的连接成本与合约复杂性,使得规模优势和信任门槛集中在少数机构手中,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结构性瓶颈。

 

因此,识别沙漏市场并非纯粹学术活动——它告诉我们哪里存在被高摩擦压抑的需求,谁因壁垒获益,以及哪些技术路径(如去中心化账本、代币化资产、可组合的链上合约)能提供替代解法。

 

对构建者的行动建议(发现机会的视角)

 

如果你是产品或协议的设计者,寻找并利用沙漏机会时应从三方面着手:

 

1. 确认跨层效用:目标资产必须在多个信任层间具有实用性(例如货币、证券或广泛接受的抵押品)。仅在单一生态内流动的资产不容易催生跨层交换需求。

 

2. 评估监管与合规壁垒:监管碎片化是沙漏的根源之一。理解各司法管辖区的合规门槛、身份与KYC要求,是判断能否用链上解决方案切入市场的关键。

 

3. 着眼于可替代的最终结算:成功的方案往往提供一种可被参与方接受的“最终结算替代品”——例如合规的链上稳定币、链上托管与可验证清算过程,或者由广泛信任的多签/守护者网络担保的跨链桥。

 

结语:沙漏是阻碍,也是机会

 

沙漏市场既是金融互操作性失败的证据,也是创新最集中的战场。它们映射出制度、法律与技术之间的摩擦,而加密货币与代币化技术提供了新的工具箱,能在许多场景下绕开传统瓶颈、降低摩擦并扩展市场参与范围。但要实现这种替代并非易事:成功不仅需要技术可行性,还需要合规可接受性、足够的流动性支持与市场参与者的信任重建。能把这些拼图拼起来的构建者,将在未来的跨境支付、证券清算与其他沙漏市场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