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资金与人工智能推动加密市场格局变化 稳定币与以太坊迎来新增长引擎

在一次深度对话中,Fundstrat 联合创始人 Tom Lee 分享了他对加密市场周期演化、宏观流动性、稳定币与美债关系、以太坊基本面以及全球债务挑战的最新思考。他认为,加密市场正经历一次由散户主导向机构与主权资金驱动的转变,传统的“四年周期”逻辑可能逐渐弱化。与此同时,稳定币的崛起与人工智能叙事正在重塑金融与技术格局,而以太坊则凭借治理优势与合规路径,有望成为下一个核心受益者。

 

Tom Lee 指出,如果稳定币市场规模达到约四万亿美元,其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将长期提供支撑。这不仅会重构全球结算体系,也会强化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霸权地位。在他看来,以太坊生态凭借原生收益机制、可验证治理以及“每股加密资产增速”的特性,未来的价值增长可能远超市场当前预期。

 

早期探索与思想自由的代价

 

Tom Lee 回忆起 2017 年进入加密领域的经历。他当时公开倡导客户配置比特币与以太坊,并将比特币定位为“数字黄金”。在摩根大通任职期间,他曾多次尝试推动对比特币的研究,但由于行业偏见与机构审查,观点难以被正式接受。虽然 2014 年就发表了比特币的研究报告,并给出 2022 年合理估值区间在 22,000–66,000 美元,但这一前瞻性观点当时反而导致客户流失与华尔街的批评。直到 2021 年,相关研究才逐渐获得市场认可,证明了早期坚持的价值。

 

“四年周期”是否正在消解

 

加密市场历来被认为遵循“四年减半周期”,即比特币的供给节律会触发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但 Tom Lee 指出,随着机构资金与主权层面资金的进入,市场可能不再遵循这一规律。未来,比特币可能会与股市脱钩,甚至在“周期性回撤”中出现由战略储备买盘托底的情况,从而避免过去高达 70%–90% 的暴跌。换言之,主权层面配置的进入正在改变游戏规则,使周期性逻辑更为复杂。

 

宏观流动性与叙事的双重作用

 

Tom Lee 承认,比特币价格与全球央行流动性之间的相关性高度显著,但他强调如今市场已出现第二条关键叙事,即人工智能带来的制度性变革。AI 不仅重新定义了劳动力与生产力,也为金融业提供了“用算法替代人力”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身份验证、数据安全与信任迁移将依赖区块链基础设施。加密资产因此不仅是流动性的受益者,也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工具。

 

全球债务与加密资产的角色

 

当今世界总债务规模已接近 600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的高敏风险源。Tom Lee 认为,这一问题最终可能通过两条路径得到缓解:其一是 AI 技术的落地带来生产力革命,缓解社会不平等与生活成本压力;其二是加密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全民基本收入”的雏形,早期投资者通过被动收益实现了财富分配的替代机制。与此同时,稳定币的快速增长为美国国债提供了新的需求来源,这种“金融稳定器”可能在未来取代部分主权买盘,成为债务问题的重要缓冲。

 

以太坊的转型与未来优势

 

谈到以太坊,Tom Lee 指出 ETH 在过去五年表现落后的原因在于网络经历了权益证明迁移及一系列协议变更,短期内削弱了代币经济学。然而今年以来情况有所改善,通胀与净发行得到优化,抛压缓解,基本面正在修复。与此同时,稳定币普及与美国 GENIUS 法案的落地,使华尔街和监管层开始在区块链上搭建合规结构。

 

在人工智能叙事中,以太坊同样具有独特优势。随着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发展,AI 将进入真实世界交互阶段,带来庞大的数据与安全挑战,而区块链与零知识证明技术正是解决方案。以太坊的高可靠性和去中心化治理,将使其成为华尔街等机构的首选基础设施。与追求高速度的公链不同,华尔街更看重 100% 在线稳定性和质押机制所带来的幂律效应。

 

长期来看,以太坊或许会在“华尔街驱动的周期”中,凭借稳定性、治理与合规优势,成为资本与主权资金的集中配置目标。这意味着 ETH 的下一阶段价值增长,可能超越市场目前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