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Fomo Perp Dex的人一些警示和思考 让你在市场狂热中保持清醒

看到太多人盲目涌入Perp Dex,我想在大家热情高涨之时,分享一些与当前市场繁荣景象略显“违和”的个人感受,这些观点完全基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希望能给Fomo者提供一些思考空间。

 

首先,这一波Perp Dex的快速崛起,几乎完全受到 @HyperliquidX 的成功示范效应驱动。2025年上半年,总交易量突破万亿,而Hyperliquid占据了其中约七成份额。通过手续费和回购的“双飞轮”驱动,Hyperliquid成为现象级的“CEX Killer”,让整个市场都开始模仿它的玩法。结果是,CEX恐慌式地跟风、其他Perp Dex协议眼红而模仿,而KOL们则因为害怕错过下一个 $HYPE 而引导散户Fomo。

 

接下来,新秀项目如 @Aster_DEX、@SunPerp_DEX 等,则试图将Hyperliquid的产品思维与CEX的运营逻辑结合,重构交易所的运营飞轮。换句话说,他们的策略是把Hyperliquid的创新模式搬到CEX交易所里,再用交易所的运营套路套在DEX上。整个逻辑看似简单:前期通过吸引LP和大户注入资本形成流动性,中期通过积分和空投制造Fomo感,后期依靠低费率和业务返佣锁住流量。技术叙事在这里更多是包装作用,真正的“绝活”在于运营飞轮的设计和执行。

 

Hyperliquid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先跑通了业务逻辑,掌握了流动性和定价权,使得CLOB机制、高性能L1等技术故事得以成立。而跟风的新秀,如 @Lighter_xyz、Aster、SunPerp,更多依赖“黑盒技术”制造噱头,用刷数据吸引眼球,再用积分和空投锁住用户。例如,Lighter宣称每笔交易经过ZK-SNARK验证,但目前闭源黑箱,真实性难以验证;Aster号称通过ZK优化、多链防MEV实现隐藏订单,但仍处在Roadmap阶段;SunPerp的情况则更为模糊,市场心知肚明。

 

我在上篇文章中批评老牌Perp Dex做不起来的原因,其实是为了给他们指明方向。大部分老牌协议困在透明、合规和业务之间无法兼顾的技术困局中,若能借鉴“交易所野性玩法”,或许能够焕发新生。比如,@dYdX 从Layer1到Layer2再到独立链的长期演进,始终被治理代币不分红的合规问题束缚;@GMX_IO 则因AMM高滑点而受限,扩张天花板明显。可以说,有技术实力的理性主义Builder们被卡脖子,而追求概念和刷运营数据的新秀们反而成为市场的新希望。如果新势力完全占据主导,DeFi版Perp Dex可能面临全盘皆输的局面。

 

Hyperliquid的核心成功逻辑在于,它通过交易挖矿+回购模式,颠覆了过去依赖治理代币套娃挖矿的DeFi模式。CEX愿意投入真金白银打造新焦点产品,为市场带来增长机会,这对散户来说至少可以跟随趋势“喝点汤”。

 

然而问题在于,这套“交易量—Fees—回购—Token增值”的正向增长飞轮,目前只有Hyperliquid真正跑通。其他跟风项目,能否得到市场验证仍是未知数。如果不能与Hyperliquid的成功模式完全匹配,它们很可能重蹈上一波CEX风靡后Rug掉的覆辙。散户在高风险市场中,是否还能承受下一轮收割,这本身就是一个严肃警示。

 

总而言之,Fomo Perp Dex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必须意识到:新秀项目的光鲜数据和技术宣传背后,可能隐藏着尚未解决的流动性、合规和市场验证问题。盲目跟风只会让市场热情与理性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最终受伤的可能还是散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