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Plasma FDN 即将上线,围绕其优势与不足、前景与隐忧的讨论逐渐成为市场焦点。许多人都在追问:稳定币公链是否真的是一个具有巨大想象力的新赛道?它是否能在未来挑战乃至颠覆已经建立深厚基础的 Tron?
与老牌的 Tron 相比,Plasma确实展现出两大明显优势。首先,在成本与效率方面,Plasma宣称实现 USDT 转账“零费用”,这一点直接逼迫 Tron 将转账费用削减六成,尽管如此,Tron 仍然无法真正做到零费用。其次,Plasma具有EVM兼容性,这意味着像 AAVE、Curve 等蓝筹级DeFi协议可以快速迁移至 Plasma,而 Tron 的 DeFi 生态至今仍主要依赖 JustLend 一家,TVL高度集中。
至于底层共识和技术架构,尽管 Plasma打着比特币侧链的标签,但其安全性依旧依赖自身的PoS机制,与比特币关系有限,更像是一条独立运行的Merlin类链。因此,在稳定币公链的竞争中,市场更关注的并非底层架构,而是生态和应用。
然而,Plasma的劣势同样清晰。首先是规模差距。即便 Tron 上的 USDT TVL 已从高点的830亿美元回落至760亿美元,这一体量依然远超 Plasma,目前仍是碾压式的领先。其次是使用场景问题。事实上,USDT更多是链上“欧洲美元”的翻版,用户主要用于两类操作:在中心化交易所中进行转账与炒作,以及作为美元替代的价值存储工具。真正意义上的“链上支付”反而不是其主流用途。正因如此,Tron多年深耕的深度集成与支付路径已经筑起了难以跨越的护城河。至于链上支付场景,作者认为或许像 Tempo 这样的项目更具突破潜力。
市场观点也在分化,支持者与质疑者的声音此起彼伏。
支持的一方认为,Plasma的团队与资源背景极为强大。作者曾与其创始人及部分生态方交流,感受到其团队的可靠性。虽然在2024年未选择投资是因为难以判断稳定币链的未来趋势,加之当时估值偏高,但 Plasma 与币安、AAVE 的合作无疑表明其资源雄厚。并不是所有链在起步阶段就能拥有30至40亿美元的TVL作为打底,更难得的是,在币安上线盘前合约后,Plasma的市值仍能稳居60至70亿美元区间。
另一方面,看空的声音则聚焦于团队背景争议。有传言称Plasma团队与曾经的Blast团队高度重合。Blast曾经红极一时,却也因后续乏力被诟病为“短期热度项目”。如果传闻属实,这既能被解读为团队具有创新与炒作的能力,也可能意味着他们倾向于追逐热点、缺乏长期执行力。不过,从生态合作伙伴的反馈来看,Plasma更倾向于长期建设,持续投入,因而不太可能重蹈Blast的覆辙。
归根结底,Tron与Plasma的对决本质上是“老牌玩家”与“新兴势力”的碰撞。Tron依靠庞大的USDT体量和既有生态稳坐头把交椅,而Plasma则凭借低成本、兼容性和资源网络快速切入市场。究竟是Tron继续守住稳定币公链的霸权,还是Plasma借助新机制与资本加持撕开缺口,还需要市场与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