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加密支付赛道进入深水区 IOSG Ventures解读行业格局与未来路径

稳定币正在成为区块链世界真正的“杀手级应用”。无论是跨境支付、企业结算,还是去中心化金融,稳定币的渗透速度与规模远超 NFT、Meme 币等短期热点。它们已逐渐从投机资产转变为现实世界的支付工具,尤其在全球南方市场,稳定币已经成为“日常货币”。在未来,市场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推出新的稳定币,而是如何让现有稳定币更顺畅地融入全球支付网络与企业结算体系。

 

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与B2B驱动逻辑

 

与个人之间的 P2P 转账或加密卡支付相比,真正的增量市场出现在企业跨境支付领域。全球企业资金流的规模巨大,跨境清算的摩擦与高成本长期困扰着传统体系。如果稳定币能够被抽象化,嵌入到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转移流程中,那么不仅可以撬动庞大的资金沉淀,还能带来额外的利差收入。

 

因此,支付编排层(Payment Orchestration Layer)与加密支付服务商(PSP)的价值凸显。它们能提供法币与稳定币的无缝切换,降低摩擦成本,并在企业交易层面重塑支付网络。

 

牌照与跨境走廊成为护城河

 

支付赛道的竞争,早已从技术比拼转向合规能力与落地执行力。谁拥有更多的监管牌照(MSB、EMI、SVF 等),谁能打通更多跨境支付走廊,谁就拥有更强的竞争壁垒。

 

例如,美国的 Bridge 具备 MSB/MTL 牌照,香港的 RD Tech 拥有 SVF 牌照,这些先发优势使它们在区域性支付市场中形成天然壁垒。相比之下,缺乏牌照的聚合商只能在撮合层面赚取薄利,而真正能掌握结算与资金流的,才是长期赢家。

 

市场竞争加剧与稳定币原生链兴起

 

随着稳定币使用规模的急剧扩张,市场竞争的重心也从“底层技术”转向“实际采用”。TRON 手续费的上涨已经证明了稳定币交易需求的旺盛。下一阶段,拥有发行与分发渠道的稳定币原生链(如 Plasma、Arc)将会效仿应用专用链的模式,引导用户在自家链上直接结算,避免手续费流向以太坊等通用公链。

 

这种模式还将实现手续费与稳定币的统一支付,用户无需额外准备原生代币,从而显著改善支付体验。

 

基础设施的纵向整合

 

从 Stripe 打造 Tempo L1,到 Circle 的 Arc、Metamask 的原生稳定币,再到 Remitly 推出的稳定币钱包,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正在选择“自建”而非“外包”,主动垂直整合稳定币、钱包和区块链基础设施。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支付体验的上限由底层链性能决定,只有实现快速最终确认(Fast Finality)、低费用、可兼容的设计,才能满足企业级和商用支付的高频需求。

 

这也推动了基础设施创新。以太坊基金会正在研究缩短出块时间、引入快速确认机制,以缩小与新链的差距。同时,像 M0 这样的“稳定币即服务”平台,正在赋能开发者与机构推出定制化稳定币,加速了稳定币的多样化与规模化。

 

已具PMF的赛道:跨境支付与编排层

 

跨境支付每年规模高达 150 万亿美元,传统体系耗时长、成本高,稳定币方案的效率优势极其明显。B2B 跨境支付已成为稳定币的首个产品市场契合点(PMF)。目前,40% 的区块链交易费用来自 USDT 转账,稳定币已经是全球新兴市场的主要对冲工具。

 

在这一领域,创业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力。Align 聚焦跨国企业,ArrivalX 面向华人商家,类似的区域性解决方案不断涌现。相比全球一统的模式,未来可能会形成“区域支付走廊 + 本地合规 + 编排服务”的格局。

 

ToC与ToB应用的分化

 

在消费端,P2P 支付应用(如 Sling)、稳定币 Neobank(如 Yuzu.Money)、稳定币信用卡等逐渐成熟。尤其是 Ether.fi 等项目,通过“支付+收益”的结合,为用户带来链上信用卡与“Buy Now, Pay Never”的全新体验。

 

在企业端,编排层的作用同样关键:帮助商户接入稳定币支付、规避高额中介费,并在发票与全球资金结算场景中创造新机会。

 

DeFi与收益驱动

 

链上资金的逐利效应同样在重塑稳定币市场。DeFi 协议、收益型稳定币(如 Ethena、Pendle 等)的崛起,推动了收益型稳定币市值从 15 亿美元激增至 110 亿美元。Coinbase Onchain Borrow 将 CeFi 与 DeFi 融合,为 Morpho 带来巨大存款与贷款增长,也显示出简化用户体验的巨大价值。

 

AI驱动的新范式

 

未来,AI Agent 可能成为链上支付的新型“客户群”。这些自动化智能体将 24/7 运行,在交易、收益管理、结算等领域高频交互,而稳定币正好提供了最契合的支付媒介。AI 与稳定币的结合,将可能重塑整个链上金融生态。

 

整体来看,稳定币支付赛道已经进入深水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币种之争,而是涵盖牌照、走廊、链性能、用户体验和生态整合的系统性比拼。从企业跨境支付到 AI 驱动的全自动支付,稳定币正逐渐走向全球支付体系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