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谈起Tether,总会把它与“稳定币之王”“USDT发行方”这些标签绑定在一起。然而,随着Plasma与Stable两条链的同时推进,Tether似乎正在酝酿一场远超“稳定币发行”范畴的商业转型。它的目标,已不仅是维持USDT的霸主地位,而是要切入全球支付基础设施层面,挑战以太坊、Tron以及PayPal、Visa等巨头的利益格局。
收回被瓜分的市场红利
USDT的市值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年交易量甚至超越了PayPal与Visa的总和。但在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下,Tether的主要收入却依赖于3-4%的国债利息,年利润虽达到130亿美元,但与其推动的庞大价值相比显得“杯水车薪”。
事实上,USDT在DeFi中的流动性与交易活动,产生了海量手续费收益,却流入了以太坊与Tron的口袋。以太坊依靠Gas费捕获了巨额网络手续费,Tron更是凭借USDT支付需求在2024年创收近20亿美元,而这些收益与Tether关系不大。
这意味着,Tether虽是稳定币经济的发动机,却长期将核心红利拱手让人。Plasma与Stable的“双剑合璧”战略,正是Tether重夺利益与话语权的关键动作。
Plasma定位C端 挑战传统支付巨头
Plasma链由Tether的姐妹公司Bitfinex推动,并获得硅谷投资大佬Peter Thiel的支持。它的设计重心在C端支付场景,直接瞄准PayPal等传统支付巨头的市场份额。
Plasma的杀手锏在于:
- 与比特币结合,继承安全性与抗审查属性;
- EVM兼容,整合上百个DeFi协议,将Aave、Ethena等高收益协议纳入收益池;
- Plasma One产品矩阵,提供高达10%的储蓄利息和4%的消费返现卡;
- 零Gas体验,通过paymaster补贴用户交易费用,实现零手续费交互。
如果监管不加干预,这些设计将极大吸引普通用户,并可能在支付领域撕开口子,动摇传统支付寡头的护城河。
Stable定位B端 直指Tron的生态位
Stable链则是Tether计划自研的一条“纯USDT链”。不同于Plasma的C端取向,Stable的重点是B端支付与结算服务。其Gas与结算层都基于USDT,目标是重构跨境支付、平台清算与稳定币间的结算逻辑。
Tether CEO Paolo Ardoino已明确表示,Stable不会额外发行代币,而是保持极简机制,由USDT本身承担价值捕获。此举既避免了与Plasma代币XPL的直接冲突,也凸显了Stable在“支付结算层”的定位。
未来,Stable很可能直接取代Tron在USDT支付链上的作用,成为USDT生态的底层清算层。其近期引入PayPal的PYUSD,也透露出其意图:不仅要维持USDT在加密世界的霸主地位,还要吸纳传统支付网络的流动性。
双链协同的可能图景
表面上,Plasma与Stable是两条路线:前者主攻C端零售支付与DeFi价值捕获,后者锁定B端清算与跨链结算。但在更深层次,二者完全可能协同。
Plasma的代币XPL或将用于激励Stable的支付渠道与合作方,而Stable的支付结算功能又能为Plasma的零售端生态提供稳定底座。通过这种互通,Tether不仅能收回多年流失的手续费红利,还能牢牢把控从C端到B端的支付链条,形成对全球支付体系的双重渗透。
未来的挑战与变数
当然,这一切并非没有阻力:
- Crypto原生生态的反击:以太坊与Tron不会坐视Tether蚕食其市场;
- 用户迁移的成本:从既有生态迁移到新链需要时间与信任建立;
- 监管的不确定性:Plasma One的高利率储蓄若被视作违规金融产品,或将面临监管封锁;
- 传统巨头的反扑:PayPal、Visa等金融集团不会轻易拱手让出支付霸权。
但可以肯定的是,Tether已不再满足于稳定币发行的角色,它正在谋求“稳定币驱动的支付帝国”。
结语
Tether的Plasma+Stable战略,标志着稳定币行业的范式转变:从单纯的发行工具,走向完整的支付与清算网络。如果说过去的USDT是加密经济的润滑剂,那么未来的Tether,或许正试图成为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的核心。
至于我们这些参与者,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这场支付体系重构的进程中,除了看热闹,我们能否抓住新的财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