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加密市场,几乎每一周都在见证新的稳定币登场。从 Hyperliquid 的 USDH,到主打美国国债收益的垂直化产品,如今轮到了 MetaMask 推出的原生稳定币 mUSD。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它们的共通点都在于“分发能力”——谁能直接触达用户,谁就掌握了稳定币市场的先手权。
分发能力早已成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终极作弊码”。掌握亿级用户的入口平台,可以直接将产品投放到庞大的存量用户群体中,从而形成天然优势。过去,Telegram 和 Facebook 曾分别尝试用 TON 和 Libra 打造新型货币体系,试图依赖其庞大社交流量。但结果表明,用户基数并不等于链上迁移成功,产品与使用场景的契合才是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 MetaMask 的 mUSD 值得关注。表面上,它与其他稳定币并无二致,同样由短期美国国债支撑,通过 Bridge.xyz 的 M0 协议框架发行。然而,它与 Telegram 或 Facebook 的尝试不同之处在于:mUSD 并非试图将用户强行迁移,而是通过深度嵌入现有钱包生态,成为用户体验的自然延伸。
目前,稳定币市场由 USDT 与 USDC 牢牢主导,两者合计份额超过 85%,几乎构成事实上的双寡头格局。新晋玩家往往很难突围。但 MetaMask 的 mUSD 却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分布式用户触达。作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自托管钱包,MetaMask 拥有超过 1 亿年活跃用户和 3000 万月活跃用户,远远领先其他平台。这使得 mUSD 成为首个直接在钱包中原生发行的稳定币,用户能够通过法币入口、Swap 功能,甚至实体的 MetaMask 卡在商店直接消费,无需再为跨链桥接或自定义代币配置而烦恼。
市场反应印证了这一逻辑。数据显示,mUSD 在上线不到一周内,市值便从 2500 万美元攀升至 6500 万美元,其中近九成资金集中在 ConsenSys 的 Layer 2 网络 Linea。这意味着 MetaMask 已经有效地将钱包用户转化为流动性来源,重现了交易所通过强制兑换推动稳定币流通量暴涨的路径。换句话说,谁控制了入口,谁就控制了代币。
这种分发能力不仅确保了早期增长,更为合规性和监管挑战提供了缓冲。Telegram 的计划曾因政策压力而中止,而 MetaMask 则通过与 Stripe 旗下合规发行商合作,并将 mUSD 全部锚定于美国国债,借助《GENIUS 法案》的法律框架,为自己赢得了合法护航。与此同时,MetaMask 也正在为 Linea 注入稳定币交易对,以此巩固 DeFi 内部的应用循环。
然而,分发优势并不意味着注定成功。MetaMask 面临的挑战在于:在一个高度集中且路径依赖极强的市场,如何从巨头的阴影中找到生存空间。USDT 与 USDC 的地位不仅源自流动性和交易所支持,更来自用户多年来形成的使用习惯。而 Hyperliquid 的 USDH 和 Ethena 的 USDe 则通过创新机制(如高收益率或交易所内生化)来打造差异化。MetaMask 的战略选择,可能并不是直接挑战现有寡头,而是利用其庞大的用户群体,让 mUSD 成为钱包内的“默认选项”,通过内嵌支付、兑换和入金功能,把价值尽可能地留在生态之内。
这种路径选择带来了另一层影响:收益。mUSD 背后的美国国债利息为 MetaMask 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收入来源。每 10 亿美元的流通量,意味着约 4000 万美元的年化收益流入 ConsenSys。相比去年 MetaMask 全年的手续费收入 6700 万美元,这一模式甚至可能重塑钱包的商业定位,将其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引擎”。
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中立性的质疑。钱包曾被视为加密世界的“中立工具”,仅负责签名和转账,而 mUSD 的引入却让 MetaMask 成为依赖用户资金获取收益的参与者。这或许会引发关于市场公平与开放性的争论——如果钱包在兑换流程中优先推送自有代币,是否意味着用户的选择被部分“锁定”?
更深层次的担忧是碎片化。如果未来每一个自托管钱包都发行自己的美元稳定币,市场可能会被分割为多个封闭体系,而非当下相对统一的 USDT/USDC 双寡头格局。这不仅可能增加用户的跨生态成本,也会改变稳定币的基础互操作性。
目前,MetaMask 通过卡片支付功能,已将 mUSD 与购买、投资、消费完整串联起来,初期的增长显示出可持续的潜力。但要想真正撬动百亿美元乃至千亿美元级别的市场,仍需要面对来自既有巨头的压力与用户习惯的惯性。
在这两股力量的拉锯之间,mUSD 的未来命运或许将决定下一个阶段稳定币市场的格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