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崩塌与重生之间 加密幸存者的冷思考

黑色星期五的加密崩盘,是这一轮周期中最惨烈的一次资产重定价。无数杠杆交易者被扫出场外,资金池被清空,市场在恐慌与绝望的双重作用下坍塌。然而,在废墟中,也有人幸存下来——不是因为他们预测了暴跌,而是因为他们在风险与欲望之间,始终保持清醒。

 

我算是幸运的那一批。回头看,这场灾难更像是一场强制反省,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我究竟在追逐什么,又为何而留在这里?

 

过去四年,我几乎将全部的时间、精力与情绪都投入到了加密世界。那并非夸张的形容,而是彻底的沉浸:白天研究交易策略,晚上分析链上数据,吃饭时刷推特,睡前还在看研究简报或播客文字稿。加密市场是个永不休眠的战场,而我也在这场战斗中,逐渐忘记了“休息”是什么。

 

我喜欢这种全力以赴的状态。也许某天我会倦怠,离开这个行业去寻找新的方向,但此刻,我仍对这片荒原充满热爱。它是我思考、博弈与成长的地方。

 

这次的暴跌确实令人胆寒。山寨币平均跌幅高达 60%,一些流动性较差的代币甚至暴跌 90% 以上。那些高杠杆玩家无一幸免,仓位在几分钟内被强平。我的运气不错:

 

我在 Lighter 平台做了 Delta 中性策略,多空头寸互相抵消,系统也未触发自动平仓。Bybit 上没有永续合约仓位,DOGE/BTC 的对敲交易在前一天及时平仓。那一刻的“休息决定”,竟意外救了我的账户。

 

我平时偏好低杠杆(2-3倍),更多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在如此级别的暴跌中,即便是低杠杆,也几乎形同裸多。市场毫不留情地清洗掉那些幻想“抄底暴富”的人。过去几年,激进交易者从 Solana 生态涌入永续市场,把高杠杆当成标准配置。如今,他们成为最先被收割的一群人。

 

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次崩盘能改变什么。两周后,那些输得精光的人依旧会重新充值、再度开仓、继续下注。风险在这个世界里并非禁忌,而是成瘾。

 

在这样的周期里,真正能活下来的,是那些谨慎、固执、甚至有点“无趣”的人。

 

他们几乎不碰杠杆,只做现货;面对新项目,总要观察几个月才决定是否介入。他们不会追逐暴利,却能年复一年实现稳定复利。

 

讽刺的是,那些被嘲笑“保守”的人,如今反而成了赢家。许多“垃圾币玩家”因主要交易现货而保住了本金,而大量永续合约玩家则在清算潮中灰飞烟灭。

 

这次崩盘也暴露出永续 DEX 的系统性差异:Hyperliquid 自动平仓,流动性提供者因此获利;而 Lighter 的机制则让 LP 反而亏损。这种结构性差异意味着,未来的合约协议将不得不重新思考风险对冲与激励分配的逻辑。比如,HYPE 的回购模型是否可持续?“100%营收回购”这样的设计,是否只在牛市成立?这场“压力测试”留下的问题,远比价格更深。

 

我不会因为这场暴跌就停止使用杠杆。市场残酷,但机会也总藏在恐惧之中。

 

我知道自己该承担什么风险,也明白风险永远无法彻底消除——它只是从明面转向暗处,从价格波动变成心理考验。

 

DeFi 的未来同样充满不确定。短期内可能出现新一轮清算潮,尤其是高杠杆抵押资产。然而,这次崩盘也验证了某些核心协议的韧性。USDE(由 Ethena 发行)在混乱中保持稳定,几乎成了整个 DeFi 生态的锚。如果 Ethena 出问题,Pendle 这样的协议(70% 锁仓来自 Ethena)将遭到重创。换言之,DeFi 的信任结构如今高度集中于少数基础层项目,一旦崩裂,后果难以想象。

 

未来的布局,我选择回归稳健。

 

我看好 BNB、MNT 等有长期网络效应的老牌项目,暂不考虑那些短命投机币。投机潮会冷却,叙事交易仍会存在。我现在主要持有稳定币,等待下一个清晰的趋势信号。资本市场里,耐心比预测更重要。

 

最后,我想谈谈这场经历带来的更深层体悟:

 

大多数人之所以永远无法抵达梦想中的财富巅峰,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像真正的赢家那样,对热爱保持恒久的执念。

 

你面对的,不只是市场中的对手盘,而是一群“为战斗而生”的人。他们的努力不以时间衡量,不以结果论英雄。行情好时,他们埋头深耕;行情坏时,他们默默积蓄。

 

财富,对他们而言只是表层奖励。真正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的,是那种不断精进、自我成长、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冲动。

 

他们不是为了赢,而是无法停止战斗。

 

当大多数人被震荡吓退、被清算逼走时,他们仍站在原地,注视着下一个周期的黎明。

 

因为他们明白——真正的胜利,不在牛市的狂欢,而在寒冬里仍愿意点燃火光的那一刻。